
“倒冠落珮”(也作“倒冠落佩”)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字面解釋
“冠”指官員的帽子,“珮”是古代官員佩戴的玉飾,象征身份。字面意為脫下官帽、摘去佩玉,代指辭去官職。
引申意義
多用于描述主動放棄官職、歸隱田園的行為,體現對世俗權力的疏離。如唐代杜牧《晚晴賦》中“倒冠落珮兮,與世闊疏”,以及蘇轼詩句“倒冠落佩從嘲罵”,均表達隱居意向。
該詞也可形容隱士的衣着特征。如《剪燈新話》提到隱士“倒冠落珮預華筵”,即以簡樸裝束參與宴會,突顯超脫世俗的形象。
提示: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詞出處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晚晴賦》《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等文獻。
《倒冠落珮》是一個成語,意為指權勢衰落、地位下降。它起源于古代中國的宮廷制度,通過倒戴冠冕和丢棄佩珮來表達權力的喪失。
《倒冠落珮》由3個漢字組成。
- "倒"的部首是"人",總共有7個筆畫。
- "冠"的部首是"冖",總共有9個筆畫。
- "落"的部首是"艹",總共有12個筆畫。
總體來說,《倒冠落珮》這個成語是由28個筆畫組成的。
《倒冠落珮》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論語·陽貨》一章中。陽貨是孔子的學生,他曾經因為自滿而不再努力學習,導緻地位和聲望下降。孔子對他說:“倒冠落珮,實爾多見。”這句話意味着權力和地位的喪失是常見的現象。
《倒冠落珮》的繁體寫法為「倒冠落珮」。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倒冠落珮》的"珮"字曾經使用"佩"的舊寫,即「佩」。在新寫中,它的部首"⺈"被替換為"⺐"。
他曾是一位權傾朝野的宰相,但如今卻隻是個倒冠落珮的人。
- 倒戈:指改變立場或投降。
- 喪權辱國:指國家喪失權力或受到外族侮辱。
- 棄明投暗:指離棄光明而投向黑暗。
- 黯然失色:形容在某個方面被比較者超過而感到無地自容。
- 地位下滑:指地位或身份的下降。
- 勢敗權衰:指勢力衰敗,權力下降。
- 年高德劭:指隨着年齡增長,才德愈加出衆。
- 初為人臣:指剛開始做官,地位還不高。
- 升官發財:指晉升官職,取得功勳,財富增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