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達道的意思、達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達道的解釋

(1).公認的準則。《禮記·中庸》:“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 唐 柳宗元 《祭穆質給事文》:“達道之行,實惟交友。” 宋 契嵩 《<壇經>贊》:“夫戒定慧者,三乘之達道也。” 朱自清 《論逼真與如畫》:“那些‘難可與俗人論’的,恐怕到底不是天下之達道罷。”

(2).明白、徹悟道理。《淮南子·氾論訓》:“達道之人,不苟得,不讓福。” 晉 葛洪 《抱樸子·至理》:“夫逝者無反期,既朽無生理,遠道之士,良所悲矣。” 唐 杜甫 《遣興》詩之三:“ 陶潛 避俗翁,未必能達道。” 元 楊載 《贈胡汲古》詩:“先生唯達道,久矣樂山林。”

(3).實現理想或主張。 漢 荀悅 《申鑒·政體》:“治世所貴乎位者三:一曰達道於天下,二曰達惠於民,三曰達德於身。” 宋 蘇轼 《賜孫覺辭免恩命不允诏》:“卿三居諫省,皆以直聞,蓋嘗遇事以建言,志在行義以達道。” 元 閻複 《追封伯夷叔齊制》:“讓爵以明長幼之序,諫伐以嚴君臣之分,可謂行義以達道,殺身以成仁者也。”

(4).猶得道。 元 無名氏 《貨郎旦》第三折:“可知道今世裡令史每都撾鈔,和這古廟裡泥神也愛錢,怎能勾達道昇仙。”

(5).博通各種學問。《三國志·魏志·管甯傳》“ 王烈 者,字 彥芳 ” 裴松之 注引 李氏 《先賢行狀》:“ 烈 通識達道,秉義不回。”

(6).猶溝通。 明 餘繼登 《典故紀聞》卷三:“又謂古人祭用香燭,所以達道陰陽,以接神明。”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達道"在漢語詞典中的詳細釋義如下:


一、核心釋義

  1. 通行的大路

    指四通八達的道路,引申為重要的交通樞紐或公共通道。

    例:《禮記·中庸》:"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

    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2. 公認的準則或普遍真理

    特指儒家倫理中的五倫(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被視為社會關系的根本準則。

    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達道者,天下古今所共由之路。"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

  3. 通曉道義,明達事理

    形容人深谙道理,行為合乎規範。

    例:《論語·季氏》:"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

    來源:《辭源》(商務印書館)


二、古漢語用例補充


三、現代引申義

在當代語境中,"達道"可引申為:

  1. 實現理想或目标的途徑

    例:"教育是改變命運的達道。"

  2. 溝通順暢的狀态

    例:"語言是文化交流的達道。"


說明:因未檢索到可引用的線上詞典網頁鍊接,釋義依據權威紙質辭書标注來源。建議參考《漢語大詞典》《辭源》等工具書獲取完整内容。

網絡擴展解釋

“達道”一詞在漢語中主要有以下含義,綜合多個來源的釋義:

一、核心含義

  1. 儒家倫理準則 特指《禮記·中庸》提出的五倫關系:“君臣、父子、夫婦、昆弟、朋友之交”,被認為是人類社會的根本準則(見于、2、3、6、7)。

二、延伸釋義 2.精神境界 • 指對道理的透徹領悟,如《淮南子》所言“達道之人不苟得”; • 佛教語境中引申為修行境界,如契嵩所注“三乘之達道”。

  1. 實踐層面 • 實現政治理想:如荀悅提出的“達道于天下”治國理念; • 溝通與踐行:既指學問融通,也包含行為上貫徹主張。

三、特殊用法 4.曆史人物評價 杜甫曾以“未必能達道”評價陶淵明,暗示避世行為與儒家濟世理念的差異。

注:該詞核心含義源自《禮記》,其他釋義為曆代學者基于經典文本的引申解讀。若需查看具體古籍原文或曆史用例,可參考、3、8等标注的文獻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挨搪百堕俱舉暴首變幻莫測不相聞問哺糟歠醨朝倫察視純樸初霜打磨大陣仗點指谛繹飛盞高陸根鞁寒更酣酺豪末合懽被紅蓼歡躍躍護翼揀點劍镡酒酵酒精燈既已距絶峻嚴曠迥零利臨岐六府離鄉背土籠笯馬鹿異形梅詞陌頭砮石攀高盼頭抨章翩旋千回百折鉗擊悄然輕可侵紊賽因斯沈明石雞濕虀虀手礮趿拉闆兒套中人脫略枉刺違延弦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