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道的意思、達道的詳細解釋
達道的解釋
(1).公認的準則。《禮記·中庸》:“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 唐 柳宗元 《祭穆質給事文》:“達道之行,實惟交友。” 宋 契嵩 《<壇經>贊》:“夫戒定慧者,三乘之達道也。” 朱自清 《論逼真與如畫》:“那些‘難可與俗人論’的,恐怕到底不是天下之達道罷。”
(2).明白、徹悟道理。《淮南子·氾論訓》:“達道之人,不苟得,不讓福。” 晉 葛洪 《抱樸子·至理》:“夫逝者無反期,既朽無生理,遠道之士,良所悲矣。” 唐 杜甫 《遣興》詩之三:“ 陶潛 避俗翁,未必能達道。” 元 楊載 《贈胡汲古》詩:“先生唯達道,久矣樂山林。”
(3).實現理想或主張。 漢 荀悅 《申鑒·政體》:“治世所貴乎位者三:一曰達道於天下,二曰達惠於民,三曰達德於身。” 宋 蘇轼 《賜孫覺辭免恩命不允诏》:“卿三居諫省,皆以直聞,蓋嘗遇事以建言,志在行義以達道。” 元 閻複 《追封伯夷叔齊制》:“讓爵以明長幼之序,諫伐以嚴君臣之分,可謂行義以達道,殺身以成仁者也。”
(4).猶得道。 元 無名氏 《貨郎旦》第三折:“可知道今世裡令史每都撾鈔,和這古廟裡泥神也愛錢,怎能勾達道昇仙。”
(5).博通各種學問。《三國志·魏志·管甯傳》“ 王烈 者,字 彥芳 ” 裴松之 注引 李氏 《先賢行狀》:“ 烈 通識達道,秉義不回。”
(6).猶溝通。 明 餘繼登 《典故紀聞》卷三:“又謂古人祭用香燭,所以達道陰陽,以接神明。”
詞語分解
- 達的解釋 達 (達) á 通:四通八達。達德(通行天下的美德)。達人。達士(達人)。 通曉:洞達。練達。 遍,全面:達觀(對不如意的事情看得開,不計個人的得失)。 到:到達。抵達。通宵達旦。 實現:目的已達。
- 道的解釋 道 à 路,方向,途徑:道路。鐵道。志同道合。 指法則、規律:道理。道德。道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學術或宗教的思想體系:道學。傳道。修道。 方法,辦法,技術:門道。醫道。 指“道家”(中國春秋戰國
網絡擴展解釋
“達道”一詞在漢語中主要有以下含義,綜合多個來源的釋義:
一、核心含義
- 儒家倫理準則
特指《禮記·中庸》提出的五倫關系:“君臣、父子、夫婦、昆弟、朋友之交”,被認為是人類社會的根本準則(見于、2、3、6、7)。
二、延伸釋義
2.精神境界
• 指對道理的透徹領悟,如《淮南子》所言“達道之人不苟得”;
• 佛教語境中引申為修行境界,如契嵩所注“三乘之達道”。
- 實踐層面
• 實現政治理想:如荀悅提出的“達道于天下”治國理念;
• 溝通與踐行:既指學問融通,也包含行為上貫徹主張。
三、特殊用法
4.曆史人物評價
杜甫曾以“未必能達道”評價陶淵明,暗示避世行為與儒家濟世理念的差異。
注:該詞核心含義源自《禮記》,其他釋義為曆代學者基于經典文本的引申解讀。若需查看具體古籍原文或曆史用例,可參考、3、8等标注的文獻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達道(dá dào)是一個常用于中文語境中的詞彙,其意思是指追求真理、探求準則、追尋正确道路的行為或态度。現在,讓我們分析一下這個詞的部首和筆畫:
部首: 達(dá)的部首是"辛"。
筆畫: 達(dá)這個字一共有7個筆畫。
達道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時候,達字的寫法是比較繁複的,它包含了"辵"、"辶"、"⻍"等多個部首。而道字在古代的寫法是"辶"、"⻌"等部首。這些繁體的寫法在現代漢字中已經不常見了。
以下是達道這個詞的例句:
1. 他一生緻力于達道,不斷追尋真理的道路。
2. 在追求幸福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堅守道德底線,才能真正實現自我達道。
一些與達道相關的組詞包括:達成(dá chéng)、達觀(dá guān)、道德(dào dé)等。這些詞彙都與追求真理、堅持準則等有關。
近義詞可以是:追求(zhuī qiú)、探索(tàn suǒ)、實現(shí xiàn)等。這些詞都能表達追求真理的行為。
反義詞可能是:迷茫(mí máng)、誤入歧途(wù rù qí tú)等。這些詞則是相對于追求真理而言,表示迷失方向、被誤導。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