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寒夜的更點。 唐 駱賓王 《别李峤得勝字》詩:“寒更承夜永,涼景向秋澄。” 元 王恽 《秋夜》詩:“鐘鼓寒更永,乾坤夜色蒼。” 清 陳維崧 《高山流水·即席别吳門諸子偕園次返梁溪并呈伯成先生》詞:“楓橋下,幾船夜火,一派寒更。”
(2).借指寒夜。 唐 溫庭筠 《宿輝公精舍》詩:“擁褐寒更徹,心知覺路通。” 唐 秦韬玉 《長安書懷》詩:“涼風吹雨滴寒更,鄉思欺人撥不平。”《敦煌變文集·妙法蓮華經講經文》:“寒更漏永睡稠穋,魂夢将心處處遊。”
“寒更”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主要含義:
寒夜的更點
指寒冷夜晚的更鼓聲或時間刻度。古代以更鼓報時,每更約兩小時,“寒更”常用來描述冬夜漫長的時間流逝。例如:
“寒更承夜永,涼景向秋澄”(唐·駱賓王《别李峤得勝字》),
“鐘鼓寒更永,乾坤夜色蒼”(元·王恽《秋夜》)。
借指寒夜
直接代指寒冷漫長的夜晚。例如:
“擁褐寒更徹,心知覺路通”(唐·溫庭筠《宿輝公精舍》),
“涼風吹雨滴寒更,鄉思欺人撥不平”(唐·秦韬玉《長安書懷》)。
在部分語境中,“寒更”被引申為“寒夜中堅持學習或工作”,強調勤奮刻苦的精神。例如:
“寒更一詞源自佛教,原指僧人在寒冷的冬夜裡誦經,後逐漸指代夜晚讀書學習”。
這一含義多見于現代詞典的釋義,可能與古典文獻中的用法結合後衍生。
“短籬殘菊一枝黃……寒更每自長”(宋·呂本中《南歌子》)。
如需更全面的例句或考證,可參考《漢典》《敦煌變文集》等文獻。
寒更是指夜晚最寒冷的時候,也可以指淩晨時分。
寒(部首:宀,筆畫:5)+ 更(部首:曰,筆畫:7)
寒更一詞最早出現于唐代,用來形容夜晚最寒冷的時刻。
寒更的繁體字為寒羹。
在古代,寒更的漢字寫法為寒歲。寒字部分常用寒山等。
1. 夜深人靜,寒更時分,整個城市陷入了沉寂。
2. 冬天的深夜,我走出房間,感受着寒更的冷意。
寒夜、更替、更衣室
深更、寒冷之時
暖和、晝間、白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