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遙遠之處。
(2).指遙遠。 清 俞樾 《茶香室三鈔·天台山本稱南嶽》:“﹝ 天台 ﹞所以不列於五嶽、闕載於帝典者,以其所立幽奧,其路曠迥。”
(3).幽遠。 明 徐渭 《書夏珪山水卷》:“觀 夏珪 此畫,蒼潔曠迥,令人舍形而悅影。”
“曠迥”是一個漢語成語,發音為kuàng jiǒng,主要用于形容距離遙遠或差距極大的事物,同時可引申為幽遠之意。以下是詳細解釋:
“曠”指廣闊、遼闊,“迥”意為相距甚遠。組合後表示距離遙遠、差距極大,既可描述空間上的遙遠,也可比喻事物間的差異或情感上的疏離感。
根據不同語境,“曠迥”可細分為以下含義:
“曠迥”是一個兼具空間與抽象意義的詞彙,適用于文學、日常對話等場景,需根據語境靈活理解其“遙遠”“差距”或“幽遠”的側重。如需更深入的曆史用例,可參考古籍文獻或權威詞典。
曠迥是一個表示廣闊、遙遠、空曠的詞語。它通常用來形容空間或時間的廣闊、遼遠。
曠字包含了兩個部首,左邊是廣部,右邊是⻏(也可以寫作豐)部。它的總筆畫數為11筆。
曠迥這個詞是由兩個單獨的字組合而成的。曠一詞起初用來表示廣闊的意思,迥則表示遙遠的意思。曠迥合在一起後,加強了雙方的意思,形成了更為強烈的表達。
曠迥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廣遠。
在古時候,曠字的寫法常用廣部加豐部的組合,與現代寫法相似,隻是字形略有差異。迥字在古時候寫作逈,由辶部加〣組成。
1. 面前的山巒連綿不絕,向遠處延伸,十分曠迥。
2. 在這個甯靜的海岸,你能感受到廣袤的海洋和曠迥的天空。
組詞:曠野、迥然不同、遙遠。
近義詞:廣闊、遼遠、空曠。
反義詞:狹小、狹窄、狹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