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臨歧 ”。本為面臨歧路,後亦用為贈别之辭。《文選·鮑照<舞鶴賦>》:“指會規翔,臨岐矩步。” 李善 注:“岐,岐路也。” 唐 杜甫 《送李校書》詩:“臨岐意頗切,對酒不能喫。” 宋 範成大 《譚德稱楊商卿父子送餘作詩以别》:“臨岐心曲兩茫然,但祝頻書無别語。” 元 鄭光祖 《倩女離魂》第三折:“自執手臨岐,空留下這場憔悴,想人生最苦别離。” 清 顧炎武 《酬李處士因笃》詩:“泚筆作長歌,臨歧為餘貺。” ********* 《别掌書某君》詩:“這我新詩錦不如,臨歧叩馬請回車。”
“臨岐”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古典文學中較為常見,以下為詳細解釋:
字面含義
原指面臨岔路(“岐”通“歧”,意為分岔的道路),後引申為在分岔路口送别的情景。例如杜甫《送李校書》中“臨岐意頗切”,即描寫離别時的深切情感。
引申用法
古人常于岔路口告别,因此“臨岐”逐漸成為贈别、離别的代稱。如元曲《倩女離魂》中“自執手臨岐,空留下這場憔悴”,即以“臨岐”指代分離的愁緒。
詩詞中的情感表達
多用于渲染離别時的惆怅,如清代陳維崧《沁園春》中“暫緩臨歧入醉鄉”,通過“臨歧”強化了借酒消愁的意境。
異體寫法
部分文獻中寫作“臨歧”,實為同義詞。如唐代賈島《送陝府王建司馬》詩:“杜陵惆怅臨歧餞”。
古代用例
現代引用
浙江省淳安縣有“臨岐村”,雖為地名,但側面印證該詞的文化延續性。
“臨岐”以地理意象承載人文情感,生動體現了古代送别習俗與文學表達的融合。需注意其在現代語境中多用于書面或曆史背景描述,日常口語較少使用。
“臨岐”是一個成語,形容離别時的心情。指臨别離開、離開親朋好友或離開自己熟悉的地方時的不舍之情。
“臨岐”的拆分部首是“丶”和“山”,它有5個筆畫。
“臨岐”的來源見于《文苑英華·雜言》。這個成語形容離别時的心情,常用于詩詞和文學作品中。
“臨岐”的繁體字為「臨岐」。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臨岐”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但基本上仍然是以現代寫法為主。
1. 她站在車站,臨岐的眼淚不停地流淌。
2. 臨岐之際,他深情地擁抱了親人,然後默默地離開了。
1. 臨岐别離
2. 臨岐之際
3. 臨岐之難
4. 臨岐無措
1. 分别
2. 離别
3. 告别
4. 告辭
1. 團聚
2. 相逢
3. 重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