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unrestrained]∶放任;不拘束
(2) [(treat sb.) without proper respect]∶輕慢,不以為意
脫略細行,不為流俗之事。——《晉書·謝尚傳》
脫略公卿,跌宕文史。——江淹《恨賦》
(1).輕慢不拘。《文選·江淹<恨賦>》:“脫略公卿,跌宕文史。” 張銑 注:“脫略,輕易。”《晉書·謝尚傳》:“脫略細行,不為流俗之事。” 宋 梅堯臣 《答高判官知唐君夜飲》詩:“醉言多脫略,吾黨不須猜。”《孽海花》第十三回:“一個短胖身材,紫圓臉盤,舉動脫略的是 段扈橋 。” 李劼人 《大6*波》第一部第十章:“太太倒莫見怪,我這個人素來脫略,豈隻你那打拗卦的脾氣我未摸清楚,其實沒有摸清楚的地方還很多很多。” 錢锺書 《圍城》一:“ 鮑小姐 睡了一天多才起床,雖和 方鴻漸 在一起玩,不像以前那樣的脫略形骸,也許因為不日到 香港 ,先得把身心收拾整潔。”
(2).脫去;省略。 唐 劉知幾 《史通·雜說上》:“尋其傳體,必 曼倩 之自叙也。但 班氏 脫略,故世莫知之。” 浦起龍 通釋:“脫略者,謂脫去其‘自叙如此’一句。” 唐 皎然 《答蘇州韋應物》詩:“脫略文字累,免為外物攖。” 宋 沉括 《夢溪補筆談·權智》:“惜乎《漢書》脫略,漫見於此。” 清 黃鷟來 《贈家尊古》詩:“脫略繩墨跡,規矩出自然。” 魯迅 《中國小說史略》第十五篇:“别有一百二十四回之《水滸傳》,文詞脫略,往往難讀,亦此類。”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脫略漢語 快速查詢。
脫略是漢語中具有多層含義的複合動詞,其核心語義可從字形與古籍用例中溯源。據《漢語大詞典》記載,該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
一、輕慢不拘的言行狀态 本義指對事物或禮儀的輕率态度,常見于人物品評。如《晉書·謝尚傳》記載謝尚"脫略細行,不為流俗之事",指其不拘小節的行為特征。此用法凸顯人物灑脫的個性,常與"不羁""疏放"等詞構成近義關系。
二、文字或事物的遺漏缺失 引申指内容删減或表述不完整。南朝劉勰《文心雕龍·總術》批評某些作品"脫略文采",強調創作中忽略必要修飾的缺陷。此義項與"省略""阙略"存在語義關聯,但更側重無意間的疏漏。
該詞為聯合式結構,"脫"表脫離,"略"指簡省,二字組合強化行為結果。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書面語境,如描述"脫略形骸"的處世态度,或指"史料脫略"的文獻缺漏現象。
(參考資料:漢典http://www.zdic.net;國學大師http://www.guoxuedashi.net)
“脫略”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層面解析:
放任不拘束
指行為或性格不受世俗禮法約束,常形容灑脫自然的狀态。例如:“脫略形骸”形容不拘泥于外在形式,或描述“性格脫略的她毫不在乎他人眼光”。
輕慢不以為意
表示對他人的态度輕慢,多用于曆史或文學語境。如《晉書·謝尚傳》中“脫略細行,不為流俗之事”,以及江淹《恨賦》“脫略公卿,跌宕文史”,均體現對權貴的輕視。
文字脫漏或省略
指文句、字詞的遺漏或簡化。例如唐代劉知幾《史通》提到“班氏脫略”指文字缺失,皎然詩中“脫略文字累”則強調去除冗餘。
該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常見于書面語或特定文化讨論中。若需更完整釋義,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籍注解。
保證飙駭擘肌分理逋刻長喙乘流鋤奸踶馬東洋車度脫範成大梵宮方喪服度鲠論耕田隊公車上書雊鳴袿熏孤劍寒陰後生子花崗岩夾纩交織激潮急聒鸠輯軍須客裡空礨枯槁客老謀樂樂陶陶斂迹狸狌鹵莽滅裂沒事哏嘧啶冥慶闵闵民業懦響鰟頭蹼蹬塹堵曲米春撒袋三班首稼水雲舟田埜涕泣通年頽溏亡簪為身武士湘山祠挾天子以令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