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unrestrained]∶放任;不拘束
(2) [(treat sb.) without proper respect]∶輕慢,不以為意
脫略細行,不為流俗之事。——《晉書·謝尚傳》
脫略公卿,跌宕文史。——江淹《恨賦》
(1).輕慢不拘。《文選·江淹<恨賦>》:“脫略公卿,跌宕文史。” 張銑 注:“脫略,輕易。”《晉書·謝尚傳》:“脫略細行,不為流俗之事。” 宋 梅堯臣 《答高判官知唐君夜飲》詩:“醉言多脫略,吾黨不須猜。”《孽海花》第十三回:“一個短胖身材,紫圓臉盤,舉動脫略的是 段扈橋 。” 李劼人 《大6*波》第一部第十章:“太太倒莫見怪,我這個人素來脫略,豈隻你那打拗卦的脾氣我未摸清楚,其實沒有摸清楚的地方還很多很多。” 錢锺書 《圍城》一:“ 鮑小姐 睡了一天多才起床,雖和 方鴻漸 在一起玩,不像以前那樣的脫略形骸,也許因為不日到 香港 ,先得把身心收拾整潔。”
(2).脫去;省略。 唐 劉知幾 《史通·雜說上》:“尋其傳體,必 曼倩 之自叙也。但 班氏 脫略,故世莫知之。” 浦起龍 通釋:“脫略者,謂脫去其‘自叙如此’一句。” 唐 皎然 《答蘇州韋應物》詩:“脫略文字累,免為外物攖。” 宋 沉括 《夢溪補筆談·權智》:“惜乎《漢書》脫略,漫見於此。” 清 黃鷟來 《贈家尊古》詩:“脫略繩墨跡,規矩出自然。” 魯迅 《中國小說史略》第十五篇:“别有一百二十四回之《水滸傳》,文詞脫略,往往難讀,亦此類。”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脫略漢語 快速查詢。
“脫略”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層面解析:
放任不拘束
指行為或性格不受世俗禮法約束,常形容灑脫自然的狀态。例如:“脫略形骸”形容不拘泥于外在形式,或描述“性格脫略的她毫不在乎他人眼光”。
輕慢不以為意
表示對他人的态度輕慢,多用于曆史或文學語境。如《晉書·謝尚傳》中“脫略細行,不為流俗之事”,以及江淹《恨賦》“脫略公卿,跌宕文史”,均體現對權貴的輕視。
文字脫漏或省略
指文句、字詞的遺漏或簡化。例如唐代劉知幾《史通》提到“班氏脫略”指文字缺失,皎然詩中“脫略文字累”則強調去除冗餘。
該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常見于書面語或特定文化讨論中。若需更完整釋義,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籍注解。
《脫略》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事物逐漸離開、減少或失去。通常用于描述物品、狀态或情感的改變。
《脫略》由“⺡”(肉)和“異”(異)兩個部首組成。
其拆分後的筆畫為8畫。
《脫略》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演變過程中的象形字。原本是以形狀酷似蛇的動物為基礎,表示動物逃避或離開。後來引申為事物逐漸減少或失去的意思。
《脫略》的繁體字為「脫略」。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脫略」的形狀可能有所差異。具體寫法會因時代和個人的書寫風格而有所不同。
1. 他失去了工作後,財産逐漸脫略。
2. 學生們的注意力逐漸脫略,老師需要想辦法吸引他們的注意。
1. 脫落:指物體的一部分或整體離開原來的位置。
2. 脫口而出:指說話時話語流利,一氣呵成。
3. 脫穎而出:比喻在衆人中脫穎而出,顯露出特殊的才能或亮點。
1. 減少:表示數量、程度或規模的縮減。
2. 減損:表示損失、削減或減少。
1. 增加:指數量、程度或規模的增加。
2. 增添:表示添加或增加新的事物或元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