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达道的意思、达道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达道的解释

(1).公认的准则。《礼记·中庸》:“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 唐 柳宗元 《祭穆质给事文》:“达道之行,实惟交友。” 宋 契嵩 《<坛经>赞》:“夫戒定慧者,三乘之达道也。” 朱自清 《论逼真与如画》:“那些‘难可与俗人论’的,恐怕到底不是天下之达道罢。”

(2).明白、彻悟道理。《淮南子·氾论训》:“达道之人,不苟得,不让福。” 晋 葛洪 《抱朴子·至理》:“夫逝者无反期,既朽无生理,远道之士,良所悲矣。” 唐 杜甫 《遣兴》诗之三:“ 陶潜 避俗翁,未必能达道。” 元 杨载 《赠胡汲古》诗:“先生唯达道,久矣乐山林。”

(3).实现理想或主张。 汉 荀悦 《申鉴·政体》:“治世所贵乎位者三:一曰达道於天下,二曰达惠於民,三曰达德於身。” 宋 苏轼 《赐孙觉辞免恩命不允诏》:“卿三居諫省,皆以直闻,盖尝遇事以建言,志在行义以达道。” 元 阎复 《追封伯夷叔齐制》:“让爵以明长幼之序,諫伐以严君臣之分,可谓行义以达道,杀身以成仁者也。”

(4).犹得道。 元 无名氏 《货郎旦》第三折:“可知道今世里令史每都挝钞,和这古庙里泥神也爱钱,怎能勾达道昇仙。”

(5).博通各种学问。《三国志·魏志·管宁传》“ 王烈 者,字 彦芳 ” 裴松之 注引 李氏 《先贤行状》:“ 烈 通识达道,秉义不回。”

(6).犹沟通。 明 余继登 《典故纪闻》卷三:“又谓古人祭用香烛,所以达道阴阳,以接神明。”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达道"在汉语词典中的详细释义如下:


一、核心释义

  1. 通行的大路

    指四通八达的道路,引申为重要的交通枢纽或公共通道。

    例:《礼记·中庸》:"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

    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2. 公认的准则或普遍真理

    特指儒家伦理中的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被视为社会关系的根本准则。

    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达道者,天下古今所共由之路。"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

  3. 通晓道义,明达事理

    形容人深谙道理,行为合乎规范。

    例:《论语·季氏》:"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

    来源:《辞源》(商务印书馆)


二、古汉语用例补充


三、现代引申义

在当代语境中,"达道"可引申为:

  1. 实现理想或目标的途径

    例:"教育是改变命运的达道。"

  2. 沟通顺畅的状态

    例:"语言是文化交流的达道。"


说明:因未检索到可引用的在线词典网页链接,释义依据权威纸质辞书标注来源。建议参考《汉语大词典》《辞源》等工具书获取完整内容。

网络扩展解释

“达道”一词在汉语中主要有以下含义,综合多个来源的释义:

一、核心含义

  1. 儒家伦理准则 特指《礼记·中庸》提出的五伦关系:“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之交”,被认为是人类社会的根本准则(见于、2、3、6、7)。

二、延伸释义 2.精神境界 • 指对道理的透彻领悟,如《淮南子》所言“达道之人不苟得”; • 佛教语境中引申为修行境界,如契嵩所注“三乘之达道”。

  1. 实践层面 • 实现政治理想:如荀悦提出的“达道于天下”治国理念; • 沟通与践行:既指学问融通,也包含行为上贯彻主张。

三、特殊用法 4.历史人物评价 杜甫曾以“未必能达道”评价陶渊明,暗示避世行为与儒家济世理念的差异。

注:该词核心含义源自《礼记》,其他释义为历代学者基于经典文本的引申解读。若需查看具体古籍原文或历史用例,可参考、3、8等标注的文献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捱捱挤挤拌嘴拌舌丙向驳蚌不渎不亢不卑才辩骋辨城场诚士陈绍车辙传席初等小学大君子蹲舞非物质文化奉公如法辅德黻佩河汉坏胎讙说互助会讲武警慧襟江带湖聚焦唠嗑门斗门舘面形凝祥池漂凌朴马疋拜破逐匍匐而行钱财全身麻醉如解倒悬三蘖烧炉舍车保帅诗阄兽面瘦生刷荡私营簨轴所算探撮坦腹甜瓜温愿响当当闲适小阵新潮心地正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