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既已的意思、既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既已的解釋

(1).已經。《莊子·逍遙遊》:“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矣。” 晉 陸機 《豫章行》:“前路既已多,後塗隨年侵。”

(2).已經過去;已經完結。《漢書·外戚傳下·定陶丁姬》:“太後以為既已之事,不須復發。” 南朝 宋 顔延之 《北使洛》詩:“蓬心既已矣,飛薄殊亦然。” 宋 歐陽修 《時論·塞垣》:“近世 晉高祖 建 義并門 ,得戎王為援,既已,乃以 幽 、 薊 、 山後 諸郡為 邪律 之壽。”

(3).既然已經。 宋 蘇轼 《石鼓》詩:“六經既已委灰塵,此鼓亦當遭擊剖。” 魯迅 《且介亭雜文二集·在現代中國的孔夫子》:“既已厭惡和尚,恨及袈裟,而 孔夫子 之被利用為或一目的的器具,也從新看得格外清楚起來。”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既已”是文言詞彙,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書面或正式語境,主要有以下三層含義及用法:

1. 表示“已經”(強調動作完成)
常見于描述既定事實,如《莊子·逍遙遊》中“天下既已治矣”,指天下已經治理妥當。晉代陸機詩句“前路既已多”,則用“既已”說明前路艱險已成事實。

2. 表示“已經過去/完結”(側重時間或事件的結束)
如《漢書》記載“既已之事,不須復發”,指已完結的事情無需再提。宋代歐陽修在《時論·塞垣》中描述曆史事件時,也用“既已”強調事件結束後的結果。

3. 表示“既然已經”(引出因果邏輯)
用于連接前提與結論,如蘇轼詩句“六經既已委灰塵,此鼓亦當遭擊剖”,表達“六經既然已毀,石鼓也難逃厄運”的推論。魯迅在雜文中也以此結構分析社會現象。

其他信息:

例句參考:

通過經典文獻的引用可見,“既已”在不同語境中靈活表達時間與邏輯關系,需結合上下文具體分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既已——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既已”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表示某個動作或狀态已經發生或存在過。它可以用來表示過去某個時刻已經過去,也可以用來表示某個動作已經完成。這個詞在句子中通常用作連詞或副詞。

既已——拆分部首和筆畫

“既”字的拆分部首為日字旁,拼音為"ji",康熙筆畫為5畫。而“已”字的拆分部首為人字旁,拼音為"yi",康熙筆畫也為5畫。

既已——來源

“既已”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在古代,人們經常使用“既”和“已”這兩個字形容某個動作或狀态已經存在或完成。隨着語言的發展,這兩個字逐漸合并成為一個詞語,即“既已”。

既已——繁體

在繁體字中,“既已”可以寫作“既已”。

既已——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據史書記載,古代的“既”字形狀與現代相似,都是“日”字旁加上一點,但是“已”字的寫法與現代不同,古代的寫法為“己”字上加上兩點。

既已——例句

1. 他既已到達了目的地,就開始着手準備工作。

2. 她認真思考了片刻,既已決定嘗試一下。

3. 我們既已同意了這個計劃,就應該全力以赴。

既已——組詞

已然、既往、既然、已經

既已——近義詞

已經、曾經、已過

既已——反義詞

尚未、還未、未曾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