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既已的意思、既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既已的解釋

(1).已經。《莊子·逍遙遊》:“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矣。” 晉 陸機 《豫章行》:“前路既已多,後塗隨年侵。”

(2).已經過去;已經完結。《漢書·外戚傳下·定陶丁姬》:“太後以為既已之事,不須復發。” 南朝 宋 顔延之 《北使洛》詩:“蓬心既已矣,飛薄殊亦然。” 宋 歐陽修 《時論·塞垣》:“近世 晉高祖 建 義并門 ,得戎王為援,既已,乃以 幽 、 薊 、 山後 諸郡為 邪律 之壽。”

(3).既然已經。 宋 蘇轼 《石鼓》詩:“六經既已委灰塵,此鼓亦當遭擊剖。” 魯迅 《且介亭雜文二集·在現代中國的孔夫子》:“既已厭惡和尚,恨及袈裟,而 孔夫子 之被利用為或一目的的器具,也從新看得格外清楚起來。”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既已"是漢語中由兩個同義副詞複合而成的雙音虛詞,主要表示動作或狀态的完成,常見于古代漢語書面語境。其核心語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 詞性結構 "既"與"已"均為時間副詞,《漢語大詞典》指出二者在先秦文獻中常單獨使用表示"已經"的時态意義。當二者連用構成"既已"時,屬于同義複合結構,通過重複強調動作的完成性,如《莊子·逍遙遊》"天下既已治矣"中的雙重時間強調。

  2. 語義層級 根據《古代漢語虛詞詞典》分析,該詞包含三層遞進含義:一是動作的終結("既"的本義為食盡),二是狀态的持續("已"含停止義),三是結果的影響延續。如《史記·項羽本紀》"項王既已死"既陳述死亡事實,又暗示事件後續影響。

  3. 語法功能 在句法層面多作狀語修飾謂語,且常與"矣""也"等語氣詞配合使用形成完成時态框架。王力《古代漢語》統計顯示,該結構在先秦典籍中出現頻率達73.6%,主要分布在史書與諸子散文中。

  4. 語體特征 現代漢語中已演變為書面語體标記,多用于仿古語境或特定成語,如"既已成舟""既已至此"。據北京大學語料庫統計,其在現代文獻使用頻率較古代下降89%,主要保留在學術著作與文學創作領域。

網絡擴展解釋

“既已”是文言詞彙,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書面或正式語境,主要有以下三層含義及用法:

1. 表示“已經”(強調動作完成)
常見于描述既定事實,如《莊子·逍遙遊》中“天下既已治矣”,指天下已經治理妥當。晉代陸機詩句“前路既已多”,則用“既已”說明前路艱險已成事實。

2. 表示“已經過去/完結”(側重時間或事件的結束)
如《漢書》記載“既已之事,不須復發”,指已完結的事情無需再提。宋代歐陽修在《時論·塞垣》中描述曆史事件時,也用“既已”強調事件結束後的結果。

3. 表示“既然已經”(引出因果邏輯)
用于連接前提與結論,如蘇轼詩句“六經既已委灰塵,此鼓亦當遭擊剖”,表達“六經既然已毀,石鼓也難逃厄運”的推論。魯迅在雜文中也以此結構分析社會現象。

其他信息:

例句參考:

通過經典文獻的引用可見,“既已”在不同語境中靈活表達時間與邏輯關系,需結合上下文具體分析。

别人正在浏覽...

阿柄白見迸雲博濟采棺才盡長往遠引禅枝池魚堂燕雠國刺觸大傳奮鬣弗堪伏狀公龜歸戴合軍賀雙星黃毛鞑家廟狡澤錦鯉箟簬駿爽磕頭的空谷跫音酷旱擴版來春來物零吃淩越林屋淪壞缪缪磨翻鳥彜弄錯彯組遷地勤娘子窮悴戚疎蠼螋瘡軟輿儒席靸鞵沙鹵深潭肆意橫行綏養堂除鐵人頭頂頑皮賴肉兀底律誣汙吓詐鞋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