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曆每月的初七、八,廿二、三(弦日)和月終(晦日)。借指歲月。 唐 權德輿 《送韋起居老舅假滿歸嵩陽舊居序》:“弦晦屢移,其懽不厭。”
“弦晦”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表示時間或歲月的流逝,以下為詳細解釋:
“弦晦”指農曆每月的弦日(初七、初八與廿二、廿三)和晦日(月末最後一天),合稱後借指歲月更疊。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文學家權德輿的《送韋起居老舅假滿歸嵩陽舊居序》:“弦晦屢移,其懽不厭。” 這裡的“弦晦”強調時間推移而情誼不變,屬于文學化表達,多用于古文或詩詞中。
“弦晦”通過特定日期組合,抽象化為時間流逝的象征,常見于古典文獻,現代使用較少。如需更深入探究,可參考《漢典》或唐代詩文注解。
弦晦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分别是“弦”和“晦”。
弦晦的部首分别是“弓”和“日”。弓是用來射箭的一種武器,象征着力量和戰争。日則表示太陽,代表着光明和希望。
弦晦是由兩個意義合在一起組成的詞,其中,“弦”表示弓的弦,意味着箭被拉滿了弓弦,準備發射的狀态;“晦”表示黑暗和陰暗,暗示了一種陰謀的情境。因此,弦晦既可以指代箭已經在弓上拉滿,即刻要發射的時刻,也可以寓意着不可見的危險或者暗中進行的陰謀。
弦晦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唐代的《玉台新詠》中。在這首古詩中,杜牧将“弦晦”用來形容豺狼正在揚起惡勢力,暗中策劃陰謀的狀态。
在繁體字中,“弦晦”保持了和簡體字一樣的寫法,沒有任何改變。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我們可以看到“弦晦”寫為“弦暜”。在這種寫法中,第二個字的“日”部分被替換為“暜”,表示黑暗和陰謀。這種寫法逐漸淘汰,被“晦”所取代。
以下是弦晦的一些例句:
與弦晦相關的一些詞語有:
與弦晦相反或對立的詞語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