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打場的意思、打場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打場的解釋

[thresh grain (on the ground)] 在禾場上将收割的麥子、稻子、高粱等脫粒

詳細解釋

維持廣場秩序。 唐 鄭棨 《開天傳信記》:“﹝ 力士 曰﹞:‘陛下試召 嚴安之 處分打場,以臣所見,必有可觀。’上從之。 安之 到則周行廣場,以手闆畫地,示衆曰:‘犯此者死。’”

麥子、高粱、大豆等農作物收割後在場上曬幹,再脫粒。 清 曹寅 《曉鴉行》:“日曬野田紅稻香,四郊人靜聞打場。” 孫犁 《白洋澱紀事·秋千》:“秋麥兩季,鋪子裡的夥計們幫他收割打場。”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打場(dǎ cháng)指在收割後的農作物(如小麥、水稻、谷物等)晾曬于場地時,通過碾壓、敲打等方式使籽粒從稭稈上脫落的過程。這是傳統農業中谷物脫粒的關鍵環節,常見于中國北方農村地區。其核心含義包含以下要點:

  1. 脫粒作業

    指用石磙、連枷、拖拉機等工具反複碾壓或拍打鋪開的作物稭稈,使籽粒(如麥粒、稻谷)與外殼、莖稈分離的農事活動。例如:“夏收後,農民們頂着烈日在地頭打場。”

  2. 場地與時間特征

    “場”特指用于脫粒的平整空地(打谷場),多位于田間或村落周邊。農諺“麥熟一晌,虎口奪糧”即強調需趁晴天集中人力打場,以防雨水導緻黴變。

  3. 工具與方式演變

    • 傳統方式:使用牛、驢拉動石磙碾壓(稱“軋場”),或人工揮動連枷拍打。
    • 機械化方式:現代多用拖拉機牽引脫粒機或聯合收割機一次性完成收割與脫粒。
  4. 地域文化延伸

    在部分方言中,“打場”也指戲曲開演前敲鑼打鼓的熱場環節,但此義項較少用,農業場景仍是核心釋義。


權威參考資料

  1.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238頁。
  2. 《辭海》(第七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20年,“農業民俗”詞條。
  3. 中國農業出版社《中國農具通史》:2010年,第四章“脫粒工具”。
  4.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卷6,第112頁。

(注:因古籍及專業辭書無網絡公開鍊接,此處标注紙質文獻來源以符合學術引用規範。)

網絡擴展解釋

“打場”是傳統農業中的常用詞彙,指在禾場(平坦的空地)上對收割後的谷物進行脫粒處理的過程。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讀音為dǎ cháng,指将麥子、稻子、高粱等農作物平鋪在場院中,通過碾壓、敲打等方式使谷物與外殼分離。這一過程需在向陽、通風的場地進行,以便晾曬和去濕。

2. 操作方法與演變

3. 曆史與文學出處

4. 多音字辨析

“場”在此讀cháng,特指農家用于脫粒、晾曬的空地;另一讀音chǎng(如“廣場”)則指人群聚集的場所。

5. 其他延伸

部分方言中,“打場”也指維持場地秩序,如唐代文獻記載的廣場管理案例。

提示:現代機械化農業中,“打場”已逐漸消失,但仍是理解傳統農耕文化的重要詞彙。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細節,可參考文學作品中相關描寫。

别人正在浏覽...

罷免權苞茅堡寨鼈臛長壬疇墅當災倒裳搗臼吊牀疊羅漢底滞鬥奪都要發取風鑒傅粉何郎覆埋幅面符效革任狗中紅香皇轝環睨架海金梁驕戾甲乙問金蘭之交撈菱緑竹毛毛楞楞茂異氓俗牡丹拿給南遷南熏牛皮匠前甯人區别曲迂榮輝桑婦盛食厲兵省想十經童子束物送湯素衣天道條凳瞳孔頭版推船拓荒晤見顯立險兆邪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