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把衣服穿倒,形容倉促、慌忙。 晉 陶潛 《飲酒》詩之九:“清晨聞叩門,倒裳往自開。”
(2).倒提衣裳。《鄧析子·無厚》:“斯逆理而求之,猶倒裳而索領。”
倒裳是漢語古語詞,字面指“颠倒衣裳”,形容匆忙慌亂的狀态,常見于古代詩文。其詞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本義與形象
原指穿衣時因急迫将上衣與下裳穿反,如《詩經·齊風·東方未明》載“東方未明,颠倒衣裳”,描繪天色未亮時匆忙起身的慌亂情景。後引申為因急事或慌亂導緻的行為失措。
引申義與典源
在《晉書·潘嶽傳》中,“倒裳索領”比喻做事本末倒置,強調行為不合常理。唐宋詩詞中亦用此詞表達急切心情,如白居易詩“倒裳赴君命,豈敢避炎蒸”,突顯為公務奔走的急切。
用法與語體
“倒裳”多用于書面語,現代漢語中已罕見,但在古文研究或文學創作中仍作為典故詞彙保留。其構詞符合漢語并列結構特征(“倒”為動詞,“裳”為名詞作賓語),屬于動賓式複合詞。
現代研究與權威參考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未收錄該詞,但《辭源》(修訂本)及《中文大辭典》均将其列為曆史詞彙,釋義強調其源自經典文獻的語境特征。
“倒裳”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形容倉促慌忙
指匆忙中将衣服穿倒,常用于描述因急切或慌亂導緻的舉動。例如晉代陶淵明在《飲酒·其九》中寫道:“清晨聞叩門,倒裳往自開”,生動刻畫了詩人聽到敲門聲後急忙穿衣迎接的情景。
倒提衣裳
字面意為颠倒提起衣物,引申為行事不合常理或方法錯誤。如《鄧析子·無厚》中“斯逆理而求之,猶倒裳而索領”,比喻違背規律辦事如同倒提衣領找衣領,徒勞無功。
該詞在古典文學中常用于烘托人物的急切心理或諷刺不合邏輯的行為。例如陶淵明的詩句展現了淳樸真率的情感,而《鄧析子》的比喻則更具哲理批判性。
更多詳細釋義可參考滬江線上詞典或查字典等來源。
遨遊白衣大士白輿素車碧樓布字瞠愕鋤杠慈善粗剌剌頓摔飛掠豐林該涉甘炰虼蜽皮梗骜光隆管華恨火紅頂紅鋪哄語嘩變恍如夢境江翻海沸鑒機識變燋卷戒裝九點圓迹印軍臨城下窺度酷吏練若靈橐鹿盧蹻蘆粟墨啓粘菌趄趄阙陋任其自流上皇守持孀單恕不奉陪松菊緣嗽口素功廷理投贽徒屬亡沒微微玮異娴靜黠民鹹韺笑菌蒠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