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俗。 南朝 齊 王融 《永明九年策秀才文》之三:“自氓俗澆弛,法令滋彰。”氓,一本作“ 萌 ”。 南朝 梁 陸雲公 《太伯碑》:“夫至仁至德,垂風垂化。内修訓範,外陶氓俗。” 宋 梅堯臣 《和王仲儀詠瘿二十韻》:“氓俗雖丑乖,教令日修整。” 明 唐順之 《吳氏墓記》:“且夫公卿大夫,修仁義,躬教化,以導氓俗。”
“氓俗”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需結合古義與現代引申義綜合理解:
基本釋義
指“民俗”或“民間風俗”,常用于古代文獻中描述社會風氣或大衆習性。例如:
南朝梁·陸雲公《太伯碑》提到“外陶氓俗”,即通過教化影響民俗。
構詞與字義
衍生含義
現代語境中可引申為“庸俗、粗鄙”的行為态度,含貶義,如形容缺乏修養或低俗的言行。
讀音變化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說文解字》或《古代漢語詞典》等專業典籍。
《氓俗》是一個常用于形容人們品行低劣、素質不高的詞語,用來指代庸俗、粗野、無教養的人或社會風氣惡劣、道德敗壞的現象。
氓:氣部(氣字旁)
俗:人部(人字旁)
氓的筆畫數為4畫,俗的筆畫數為9畫。
《氓俗》來源于中國古代文獻,最早見于《漢書·禮樂志下》。這裡的“氓”指人們無業遊民,而“俗”指庸俗之人。至于《氓俗》一詞是否有繁體字形式,目前沒有确切的資料或文獻記載。
關于《氓俗》在古時漢字的寫法,我暫時沒有找到相關的古代漢字寫法。
1. 這個社區的氛圍日益惡劣,越來越多的人變得氓俗起來。
2. 他的行為舉止不合禮儀,真是夠氓俗的。
氓民、文氓、俗子、俗化、粗俗
庸俗、俗氣、粗俗、低俗
文雅、高尚、美德、高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