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elp victims of injustice;defend sb. against an injustice;right wrongs and defend innocence] 遇到不公平的事,挺身而出,幫助受欺負的一方
你要是個男人,出去打一個抱不平兒,你又充什麼荊轲聶政?真真好笑!——《紅樓夢》
幫助受欺壓者打擊強橫的人。《紅樓夢》第四五回:“昨兒還打 平兒 ,虧你伸得出手來!那黃湯難道灌喪了狗肚子裡去了?氣的我隻要替 平兒 打抱不平兒。” 張恨水 《啼笑因緣》第十九回:“其實像他這種愛打抱不平的人,正是十二分看不破。” 張天翼 《清明時節》一:“他們昨天在城裡替一個不相幹的家夥打抱不平,跟人打過一架,回來之後還興高采烈地談着。”
“打抱不平”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dǎ bào bù píng,其核心含義是遇見不公平的事時,主動幫助受欺負的一方,體現伸張正義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近義詞 | 反義詞 |
---|---|
仗義執言、見義勇為 | 欺軟怕硬、見死不救 |
扶弱抑強、拔刀相助 | 欺貧重富 |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紅樓夢》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典、滬江詞典)的詳細解析。
打抱不平是一個常用的成語,指的是為了維護正義或為了無辜者而采取行動,與其平時的行為水平不一緻,通常發生在見到不公正和不公平的情況下。這個詞可以拆分為“打”、“抱”、“不”、“平”四個字,它們分别是“手”、“手臂”、“否定”、“水平”的意思,合起來表示用手臂去抱住不公平的事情,表達了主動維護公正的決心。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出自《詩經·大雅·魯頌》中的一句詩:“無拳無勇,與友打亂。”
“打抱不平”這個詞在繁體字中是寫作「打抱不平」,音讀是「dǎ bào bù píng」。在繁體字中,“打”字的結構稍微複雜一些,底部的辡字部分與左邊的手字部分組合而成,表示用手打擊;“抱”字的底部是表示手臂的臂字部分,表示用手臂托起;“不”字的上部是表示水的氵部分,下部是否定的一字部分,表示避免不公平;“平”字的上部是平的一字部分,下部是水的氵部分,表示平坦的水平。
古時候漢字寫法的确切情況難以考究,但可以推測,在古代漢字書寫中,“打抱不平”一詞可能具有多種不同的寫法。例如,可以用象形字表示:“打”用一個手形的象形字部分,表示打擊;“抱”用一個手臂形狀的象形字部分,表示抱住;“不”用一個手形的象形字部分,配上否定的一字部分,表示否定;“平”用一個平面的象形字部分,配上水的氵部分,表示平坦的水平。
以下是“打抱不平”一詞的使用例句:
1. 他看到那個老人受到不公平的對待,立即打抱不平。
2. 她天生正義感強,經常為他人打抱不平。
3. 盡管知道可能會招緻麻煩,他還是決定勇敢地打抱不平。
與“打抱不平”相近的詞語有“挺身而出”、“義憤填膺”等;反義詞可用“袖手旁觀”、“無動于衷”來表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