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險峻貌。《文選·王延壽<魯靈光殿賦>》:“下岪蔚以璀錯,上崎嶬而重注。” 李善 注:“崎嶬,危嶮貌。崎音綺,嶬音蟻。”
(2).形容瘦削露骨之狀。 唐 盧照鄰 《五悲·悲窮通》:“有幽巖之卧客,兀中林而坐思,形枯槁以崎嶬,足聯踡以緇釐。”
“崎嶬”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險峻的樣子
多用于形容山勢或建築結構的高聳險要。例如《文選·王延壽〈魯靈光殿賦〉》中“上崎嶬而重注”,李善注解釋為“危嶮(險)貌”,即強調其高峻陡峭的特點。
形容瘦削露骨之狀
常見于文學作品中描繪人物體态。如唐代盧照鄰《五悲·悲窮通》用“形枯槁以崎嶬”形容消瘦枯槁的身形,凸顯骨骼嶙峋的狀态。
建議在閱讀古籍或賞析古詩詞時結合上下文進一步體會其意境。如需更多例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
崎嶬(qí yí)是一個漢字詞,意為山嶺崎岖、險峻。它通常用來形容地形或山勢險峻、崎岖不平。
崎由山字旁“山”和“其”組成,部首為山。它的總筆畫數為15。
崎嶬最早出現在《康熙字典》,并列為同義詞使用。在繁體字中,崎嶬的寫法為 “崎嶧”。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崎嶬的字形稍有不同。它的上半部分寫成“豈”,代表山勢的險峻;下半部分寫成“爾”,表示其斜緩而曲折。
1. 這座山上的小路崎嶬曲折,很難走。
2. 崎嶬的地形為這片土地增添了獨特的美麗。
1. 崎岖:形容地勢險峻、崎岖不平。
2. 嶙峋:形容山勢高聳、險峻。
3. 崎拆:形容山體破碎,有許多谷壑相間。
險峻、峻峭、崎岖。
平坦、平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