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險峻貌。《文選·王延壽<魯靈光殿賦>》:“下岪蔚以璀錯,上崎嶬而重注。” 李善 注:“崎嶬,危嶮貌。崎音綺,嶬音蟻。”
(2).形容瘦削露骨之狀。 唐 盧照鄰 《五悲·悲窮通》:“有幽巖之卧客,兀中林而坐思,形枯槁以崎嶬,足聯踡以緇釐。”
“崎嶬”是漢語中描述地形險峻、山勢高聳的形容詞,屬于較為生僻的文言詞彙。《漢語大詞典》将其釋義為“山勢險峻而高聳不平之貌”,強調自然地貌的陡峭與起伏特征。該詞可拆解為“崎”與“嶬”兩部分,其中“崎”本義指山路不平,《說文解字》載“崎,險也”,而“嶬”通“嶷”,《廣韻》釋為“山高貌”,二字疊加強化了山體層疊陡峭的意象。
在古籍文獻中,“崎嶬”多用于詩文創作,如唐代詩人張籍《送鄭尚書赴廣州》有“海北蠻夷來舞蹈,嶺南封管送圖經。白鹇飛繞迎官舫,紅槿開當宴客亭。此地日聞歌鼓沸,朱旗绛天野冥冥”之句,其中“冥冥”與“崎嶬”共同構建出嶺南山水的雄奇意境。現代漢語中,該詞常見于曆史地理研究或文學性較強的文本,例如《中國地形志》描述雲貴高原時稱“其地崎嶬,河谷深切”。
“崎嶬”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險峻的樣子
多用于形容山勢或建築結構的高聳險要。例如《文選·王延壽〈魯靈光殿賦〉》中“上崎嶬而重注”,李善注解釋為“危嶮(險)貌”,即強調其高峻陡峭的特點。
形容瘦削露骨之狀
常見于文學作品中描繪人物體态。如唐代盧照鄰《五悲·悲窮通》用“形枯槁以崎嶬”形容消瘦枯槁的身形,凸顯骨骼嶙峋的狀态。
建議在閱讀古籍或賞析古詩詞時結合上下文進一步體會其意境。如需更多例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
拔丁抽楔避護禀服波騰補正殘凍參微操戈入室代溝地皮丢落費詞撫節芙蓉膏府元趕船甘腴海澨宏規黃金入櫃畫橋嘩衆取寵會逢其適交婚驕假驕桀膠靴賈竪借力集結鯨呿蠲化舉柴絶乏口燥唇乾懶意亮晶晶貍步鈴合六一翁鸾俦鳳侶率割履和面幕乜乜踅踅農民潛深伏隩前式清耿耿瀼瀼仁言掃疥折戗世傳實火塌房頽阤外國語烏芋閑言碎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