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poem with five characters to a line] 包括五言古詩,五言律詩與五言絕句,特點為每句五個字
每句皆五字的詩體。形成于 漢 代,為古典詩歌主要形式之一。其類别有五言古詩、五言律詩、五言絕句和五言排律。 三國 魏 曹丕 《與朝歌令吳質書》:“其五言詩之善者,妙絶時人。”亦省稱“ 五言 ”。 南朝 梁 江淹 《雜體》詩序:“然五言之興,諒非夐古。” 唐 韓愈 《薦士》詩:“五言出 漢 時, 蘇 李 首更號。” 清 馮班 《鈍吟雜錄·論樂府與錢頤仲》:“疑五言諸作,皆可歌也。”
五言詩是中國古典詩歌的一種體裁,指每句由五個字構成的詩體。其核心特征為句式固定、節奏鮮明,在詩歌發展史上具有承前啟後的重要地位。
漢代起源
五言詩萌芽于漢代民間歌謠,如《漢書》中收錄的民謠。相傳最早的文人五言詩為班固《詠史》,但藝術性未成熟。東漢末年的《古詩十九首》标志着五言詩的正式成型。
魏晉成熟
建安時期曹植、王粲等詩人推動五言詩走向文人化,南北朝時期陶淵明、謝靈運等拓展了山水田園題材,聲律對仗逐漸規範。
唐代鼎盛
五言律詩在初唐定型,杜甫、王維等大家将五言詩推向藝術巅峰,既有《春望》等律詩精品,也有《渭川田家》等古體佳作。
五言句式較四言詩多一字,既保持了節奏感,又增強了表達靈活性,能更細膩地抒情狀物。鐘嵘《詩品》稱其"居文詞之要,是衆作之有滋味者也",道出其在中國詩史上的關鍵地位。
五言詩是一種中文文學的詩歌形式,指的是每一行詩由五個字組成的詩。相比其他詩體,五言詩通常更簡潔、韻律感更強,被廣泛應用于中國古代文學。
“五言詩”共有兩個漢字,第一個字“五”由“二”和“口”兩個部首組成,共計4個筆畫;第二個字“言”由“讠”和“口”兩個部首組成,共計7個筆畫。
“五言詩”這一概念最早出現在《漢書·藝文志》中,形容每句五字的詩。在繁體中文中,“五言詩”用「五言詩」表示。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例如,古代寫“五”字時,下方的“口”字并未連接,而是靠近字的右下角。而“言”字則類似現代寫法,但上方的“讠”字會更小一些。
五言詩的例句如下: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此詩為王之渙的《登鹳雀樓》,是一首非常著名的五言詩。
與“五言詩”相關的組詞有:“五言絕句”、“五言律詩”等。
與“五言詩”意義相近的詞有:“五古”(古代五言詩的總稱)、“五言古詩”。反義詞沒有明确的對應詞語,因為五言詩是一種特定的詩歌形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