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五言詩的意思、五言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五言詩的解釋

[a poem with five characters to a line] 包括五言古詩,五言律詩與五言絕句,特點為每句五個字

詳細解釋

每句皆五字的詩體。形成于 漢 代,為古典詩歌主要形式之一。其類别有五言古詩、五言律詩、五言絕句和五言排律。 三國 魏 曹丕 《與朝歌令吳質書》:“其五言詩之善者,妙絶時人。”亦省稱“ 五言 ”。 南朝 梁 江淹 《雜體》詩序:“然五言之興,諒非夐古。” 唐 韓愈 《薦士》詩:“五言出 漢 時, 蘇 李 首更號。” 清 馮班 《鈍吟雜錄·論樂府與錢頤仲》:“疑五言諸作,皆可歌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五言詩是中國古代詩歌的重要體裁之一,指每句由五個字構成的詩體。它起源于漢代,成熟于魏晉南北朝,至唐代達到藝術巅峰,成為中國古典詩歌的主流形式之一。以下從漢語詞典釋義、曆史演變及形式特征三方面詳細解析:


一、詞典定義與核心特征

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五言詩是“每句五字的詩體,包括五言古詩、五言律詩、五言絕句等”。其核心特征為:

  1. 句式固定:每句嚴格限定五字,形成“二三”或“二一二”節奏(如“國破山河在”)。
  2. 分類明确:
    • 五言古詩:不嚴格講究平仄對仗,如《古詩十九首》
    • 五言律詩:唐代定型,需押平聲韻、講究平仄對仗(如杜甫《春望》)
    • 五言絕句:四句成篇,語言凝練(如王之渙《登鹳雀樓》)

二、曆史源流與演變

  1. 起源階段:

    西漢民謠及樂府詩中已見雛形(如《江南可采蓮》),東漢文人創作趨于成熟(班固《詠史》為早期代表作)。

  2. 藝術成熟:

    魏晉時期曹植、陶淵明等确立文人五言詩傳統,《古詩十九首》被譽“五言之冠冕”(《文心雕龍》評)。

  3. 鼎盛時期:

    唐代王維、杜甫等将五言律詩推向高峰,題材擴展至山水、邊塞、詠史等多元領域。


三、形式規範與藝術價值

  1. 聲律規則(以五言律詩為例):
    • 押韻:雙句押平聲韻,一韻到底
    • 平仄:遵循“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等交替規則
    • 對仗:颔聯、頸聯需工整對偶

      示例:杜甫《春望》頸聯“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2. 美學貢獻:

    五言句式較四言更富節奏變化,較七言更顯簡勁含蓄,適宜表達深沉情感與哲理思考。鐘嵘《詩品》稱其“居文詞之要,是衆作之有滋味者也”。


權威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五言詩"詞條釋義
  2. 王力《漢語詩律學》(上海教育出版社)論五言詩格律
  3.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高等教育出版社)論漢唐五言詩演變
  4. 啟功《詩文聲律論稿》(中華書局)分析五言平仄結構

(注:因未提供具體可引用網頁鍊接,來源僅标注權威著作,實際撰寫時可補充如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國學大師網等公開古籍數據庫鍊接以增強可信度。)

網絡擴展解釋

五言詩是中國古典詩歌的一種體裁,指每句由五個字構成的詩體。其核心特征為句式固定、節奏鮮明,在詩歌發展史上具有承前啟後的重要地位。

起源與發展

  1. 漢代起源
    五言詩萌芽于漢代民間歌謠,如《漢書》中收錄的民謠。相傳最早的文人五言詩為班固《詠史》,但藝術性未成熟。東漢末年的《古詩十九首》标志着五言詩的正式成型。

  2. 魏晉成熟
    建安時期曹植、王粲等詩人推動五言詩走向文人化,南北朝時期陶淵明、謝靈運等拓展了山水田園題材,聲律對仗逐漸規範。

  3. 唐代鼎盛
    五言律詩在初唐定型,杜甫、王維等大家将五言詩推向藝術巅峰,既有《春望》等律詩精品,也有《渭川田家》等古體佳作。

形式分類

文學價值

五言句式較四言詩多一字,既保持了節奏感,又增強了表達靈活性,能更細膩地抒情狀物。鐘嵘《詩品》稱其"居文詞之要,是衆作之有滋味者也",道出其在中國詩史上的關鍵地位。

别人正在浏覽...

白澤窆圹扁桃體炎碧氣不言不語不因不由餐具長狄查驗陳規稱尊賜床調羹詞目大鵹雕刓谛定抵法焚帛分贓粉妝玉琢福善禍淫高竿革除鬼附害理豪麄滉柱胡食轎夫捷便痎痁瘠立京戲镌磨開路鬼孔雀花連史紙遼絕闾闬茂典旁谷貧子其樂融融氣令乳保聖謀市場耍水蜀刀説鼓書宋之的馊飯夙興探春調和鼎鼐土籠危髻物力無緒小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