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颠仆,困窘。 宋 司馬光 《涑水記聞》卷一:“ 太祖 初即位,頗好畋獵。墜馬,怒,自拔佩刀刺馬,殺之。既而歎曰:‘我耽逸樂,乘危走險,自取颠困,馬何罪焉?自是遂不復獵。’”
“颠困”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颠仆,困窘”,即形容人因跌倒或陷入困境而處于艱難、窘迫的境地。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該詞由“颠”(跌倒、颠簸)和“困”(窘迫、艱難)組成,字面指跌倒後陷入窘境,後引申為因自身行為不當或環境所迫而遭遇的困頓狀态。
典故出處
出自宋代司馬光《涑水記聞》卷一:宋太祖趙匡胤初即位時沉迷打獵,因墜馬遷怒于馬并将其殺死,隨後反思道:“我耽逸樂,乘危走險,自取颠困,馬何罪焉?”此處“颠困”指因貪圖享樂冒險導緻的困境。
現代應用
在當代語境中,“颠困”多用于比喻人生、事業或處境的艱難,強調因主觀過失或客觀壓力導緻的困頓。例如:“企業盲目擴張,終緻自取颠困。”
注意區分
需與“颠沛流離”(生活困苦漂泊)、“内外交困”(多方壓力)等近義詞區分。“颠困”更突出因自身行為直接引發的困境。
提示:如需查看更多相關典故或用法,可參考《涑水記聞》原文或權威漢語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