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官員系官印的黃色絲帶。《漢書·百官公卿表上》:“比二百石以上,皆銅印黃綬。” 唐 劉長卿 《送從弟貶袁州》詩:“名羞黃綬繫,身是白眉郎。” 明 陶宗儀 《辍耕錄·印章制度》:“ 建武 元年,詔諸侯王金印綟綬,公侯金印紫綬,中二千石以上銀印青綬,千石至四百石以下銅印黑綬及黃綬。”
(2).借指官吏或官位。 唐 陳子昂 《同宋參軍之問夢趙六贈盧陳二子之作》詩:“奈何蒼生望,卒為黃綬欺。”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李颀》:“惜其偉才,隻到黃綬,故其論家,往往高於衆作。” 明 徐渭 《龛山凱歌》之二:“縣尉卑官祿米微,教辭黃綬着戎衣。”
黃绶是古代官員佩戴的黃色印帶,專用于标識低階官職。該詞最早見于漢代典制,《漢書·百官公卿表》記載:“比二百石以上皆銅印黃绶”,指俸祿二百石以下的縣丞、縣尉等官吏系黃色絲帶,與“金印紫绶”“銀印青绶”形成等級區分(來源:《漢書》)。唐代杜佑《通典》進一步說明,黃绶材質為“淳黃圭”,象征土德,對應地方行政末階職位(來源:《通典》)。在文學意象中,黃绶常被用作懷才不遇的隱喻,如岑參詩句“塵容愧更捧黃绶,雨露天邊濕彩毫”即借黃绶表達對官場沉浮的感慨(來源:《全唐詩》)。明清時期,隨着官服制度的變革,黃绶逐漸被革帶、補服等替代,但其作為古代職官文化符號的影響仍見于方志文獻(來源:《明史·輿服志》)。
“黃绶”是古代官員身份的象征,具有多重含義,以下為詳細解釋:
黃色印帶
黃绶最初指系官印的黃色絲帶,是漢代官員等級制度的标志。根據《漢書·百官公卿表》記載,俸祿在“比六百石以下、比二百石以上”的官員佩戴銅印黃绶。
(例如:唐代劉長卿詩“名羞黃绶系”即描述官員佩戴黃绶的場景。)
代指低級官吏
因漢代黃绶對應中下級官職,後世常用“黃绶”借指官位或官吏,尤其用于縣尉、少府等職位。如元稹詩句“縣尉卑官祿米微,教辭黃绶着戎衣”即以黃绶自嘲官微。
漢代以绶帶顔色和材質區分官階:
在詩詞中,“黃绶”常隱含對官位低微的感慨:
黃绶既是漢代官制中的實物,也是文學中的意象,兼具曆史與文化的雙重意義。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官職劃分,可參考《漢書》或漢代典章制度。
媪神襃懲保國會贲赉變眚讒阋成允東澳暖流兜兜褲兒發憷發喬風霜禬禮過書鶴料橫海豢養桓楹燋折僅存精兵簡政救恤具疏考訂科蟲體楞眉橫眼利灑禮院録序馬泊六氓隸岷漢醲化女寵锵金鳴玉千裡姻緣一線牽棄潰秦地清腸稻請雨棄如敝屣取諸宮中日煙銳進飒纚師垣手勢令宿分宿念鎖封台面陶桴鐵嘴鋼牙亡識王太後望雲危檻溫潤而澤無可諱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