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巴蛇的意思、巴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巴蛇的解釋

古代傳說中的大蛇。《山海經·海内南經》:“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 晉 左思 《吳都賦》:“屠巴蛇,出象骼。” 甯調元 《燕京雜詩》:“巴蛇漸長期吞象, 蜀 帝從今定化鵑。”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巴蛇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巨型蛇類異獸,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多個文獻梳理如下:

一、基本釋義

巴蛇最早見于《山海經·海内南經》,被描述為能吞食大象的巨蛇,吞象後需三年才能吐出象骨。該詞後被引申為貪婪的象征,成語“人心不足蛇吞象”即源于此典故。

二、形象特征

  1. 外形:通體青黑色鱗甲(《山海經》稱“青、黃、赤、黑”),頭部碩大,牙齒鋒利如刃;
  2. 體型:龐大到可吞食大象,鱗片堅硬如铠甲,能抵禦箭矢攻擊;
  3. 栖息地:傳說居于洞庭湖一帶,以吞噬過往生物為生。

三、傳說故事

據《山海經》記載,黃帝曾派遣大羿斬殺巴蛇。大羿先以箭射傷巴蛇,追至西方将其斬為兩段,蛇屍化作山丘“巴陵”(今湖南嶽陽境内)。

四、文化延伸

  1. 文字演化:“巴”字甲骨文形似張大嘴的蛇,故“巴蛇”一詞可能源于其吞象時誇張的口部特征;
  2. 文學引用:左思《吳都賦》有“屠巴蛇,出象骼”之句,甯調元詩作亦用此典喻貪婪。

注:部分網頁提及巴蛇在遊戲中的設定(如《夢幻西遊》),因屬現代創作内容,未納入傳統詞義解釋範圍。

網絡擴展解釋二

巴蛇是指一種有史以來流傳至今的神秘生物,具有令人驚奇的形态和能力。它拆分的部首是巳和虍,并且有8個筆畫。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神話故事和傳說中的巨蟒與蛇妖。在繁體字中,巴蛇的寫法保持不變。根據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巴蛇可以寫成“巳蛇”。以下是一個例句:“他的故事中出現了一條巴蛇,它長達十丈!”巴蛇可以組成一些詞語,比如“巴蛇出洞”表示某人或某事逐漸顯露出來,暗示有重要的秘密或真相将被揭示。它的近義詞可以是“神蛇”或“巨蟒”。反義詞可能是“普通蛇”或“小蛇”。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