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存義的意思、存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存義的解釋

保全道義。《易·乾》:“知至至之,可與幾也。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 王弼 注:“夫進物之速者,義不若利;存物之終者,利不及義。故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夫可與存義者,其唯知終者乎。”《三國志·蜀志·楊戲傳》:“尚書清尚,勅行整身,抗志存義,味覽典文,倚其高風,好侔古人。” 唐 韓愈 《順宗實錄五》:“古先哲王明於至道,莫不知其終以存義,順其變以節哀。”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存義”是漢語複合詞,由“存”與“義”構成複合語義。《漢語大詞典》中“存”本義為生存、存在,引申為保存、心懷;“義”指合乎倫理的道德準則或公正合宜的舉動。二字組合後,“存義”可作雙重解析:

  1. 動詞性結構:指保全道義,《孟子·離婁下》有“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的倫理觀,強調行為需以“義”為存續根基(參考《孟子集注》);
  2. 名詞性含義:指内心秉持的正義準則,如程頤《周易程氏傳》所言“順理而行,是為存義”,強調遵循天道人倫的内在堅守。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古典文獻與哲學論述,例如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存天理,滅人欲”的理學思想,可視為對“存義”概念的延伸诠釋(參考《朱子語類》卷十三)。

網絡擴展解釋

“存義”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保全道義,強調在行為或思想中堅守道德準則。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析:


一、詞義解析

  1. 基本定義
    “存”指保留、存在,“義”指道義、正義。合起來表示通過行動或态度維護道義原則。
    例如《三國志》中“抗志存義”即指堅守志向、維護道義。

  2. 構成分析

    • 存:本義為生存、存在(如《爾雅》“存即在”),引申為保留、堅守(如《孟子》“存心”)。
    • 義:指符合倫理規範的行為準則,如仁義、正義。

二、文獻出處與例證

  1. 《周易·乾卦》
    原文:“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
    王弼注解釋為:追求長遠利益需以道義為根基,否則難以善終。

  2. 曆史典籍

    • 《三國志·蜀志》用“抗志存義”形容楊戲的高尚品格。
    • 韓愈《順宗實錄》提到“存義”與節制哀傷、順應變化的關聯。

三、延伸理解

“存義”不僅強調個人道德堅守,還隱含權衡利益與道義的智慧。如王弼指出,短期利益可能違背道義,而真正的“存義”需在長遠視角下取舍。


以上解析綜合了《周易》、史書及字源考據,如需進一步探讨文獻細節,可參考漢典、詩詞古文網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安陵君安培褓姆迸螢暢毂朝車成佛作祖當職搗動倒惑的決動撣笃劇反面文章拊鞷高突怪物橫逝後表轘刑簡闆監戒較計驕氣解名勁氣金蕖九九歸原舉直厝枉砍土镘老妪吹篪梁園雖好,不是久戀之家嶚峣靈鳌陵空溜嚴礰礋露頭妻率俾抹稀泥穆遠男女泡菜坯陶潑涼水啟祚人民團體認識論上簇梢長設中爽然若失送眼枉死鬼現成飯相時嘯咤喜噱稀零零心高氣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