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嶛嶢”。形容山高。借指高峰。 唐 沉佺期 《神龍初途出郴口北望蘇躭山》詩:“重崖下縈映,嶛嶢上糺紛。”
"嶚峣"是一個漢語書面詞彙,讀作liáo yáo,屬于連綿詞中的雙聲詞類型。該詞主要用于描述山勢的形态特征,具有以下兩層含義:
一、本義指山勢高峻陡峭。《漢語大詞典》收錄該詞條,釋義為"山高貌"(來源:《漢語大詞典》第3冊第809頁)。《辭源》修訂本中解釋為"山嶺高聳之狀"(來源:《辭源》第三版第1245頁),《王力古漢語字典》則注為"山高貌"(來源:第842頁)。這種用法可見于古代地理文獻,如《水經注》中"連山嶚峣,蔽日遮星"的記載。
二、引申義表示事物超出常規的高度或強度。清代訓诂學家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提到:"凡物之峻者皆可曰嶚峣"(來源:卷九篇上),如《藝文類聚》有"樓觀嶚峣接紫微"的詩句,用以形容建築物的雄偉高度。現代漢語中該詞多保留在文學創作領域,如錢鐘書《圍城》中"山勢嶚峣如潑墨"的比喻用法(來源: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版第187頁)。
從漢字構形分析,"嶚"從山尞聲,含火光高遠之意象;"峣"從山堯聲,取至高至遠之形訓,二字組合強化了山體垂直維度的空間特征。需要注意的是,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屬于書面雅語,常見于古體詩詞創作及曆史地理文獻中。
“嶚峣”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liáo yáo,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形容山勢高峻,也可直接代指高聳的山峰。該詞存在異體寫法“嶛峣”,兩者意義相同。
字形與結構
用法與語境
多用于文學作品中描繪自然景觀,如古詩文或現代散文,例如:“遠望群峰嶚峣,雲霧缭繞其間。”(注:此例句為根據詞義構造的示例,非直接引用搜索結果。)
同義詞擴展
類似含義的詞彙包括“嵯峨”“崔嵬”“峻峭”等,均用于描述山的高大險峻之态。
熬鹽八鄰悲酷閉隱唱到镵雲宸慈馳夫恥懼錯互餓死事大風射該曉庚癸諾公諸同好宏簡渾樸豁除籍兵阱阬據鞍坎宮榼榼曠窅阃外涼思憀戾躐席廪蓄霖雨麗億露棚貿首之雠蒙求某甫鲇魚上竹女谒拼法評理媲偶錢癡潛醢巧繁啓蕃求生肉鋪僧衣時異勢殊嘶丑歲俸太寝嬥嬥霆擊推聾裝啞拖磨王徐應劉憲牌下替習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