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淩空。高入天際。 宋 蘇轍 《超然台賦》:“巋高臺之陵空兮,溢晨景之絜鮮。”
“陵空”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具體用法區分:
高聳入雲(常見釋義)
該含義源自宋代蘇轍《超然台賦》中的“巋高台之陵空兮”,意為高入天際、淩空而立的形态,常用于形容建築或自然景觀的雄偉。例如:“陵空古塔矗立于山巅,雲霧缭繞間更顯壯麗。”
陵墓空蕩(較少見)
部分詞典将其解釋為成語,指陵墓空無一物,引申為荒涼冷落的場景。例如:“戰亂後,帝王陵寝陵空草長,盡顯滄桑。”
辨析建議
在文學作品中,“陵空”多取第一種含義,且讀音為“líng kōng”;若涉及陵墓相關語境,則可能指向第二種含義。具體需結合上下文判斷。
《陵空》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墳墓空無一物,沒有人居住或使用的狀态。
《陵空》由陵和空兩個部分組成。
陵的部首是阝(阜),共含9畫。
空的部首是穴,共含8畫。
《陵空》一詞的原義是指墳墓内無人,現在引申為空無一物的狀态。
在繁體字中,陵的形狀保持不變,空的形狀為「孔」。
根據古代漢字的寫法,陵在上面加一個小人,表示墳墓的形狀。而空則由兩個穴字組合而成。
1.山間靜悄悄,陵空無人煙。
2. 這個房間已經被清空,變得一片陵空。
陵墓、空白、空虛、空曠等。
荒蕪、空蕩、寂靜。
繁華、熱鬧、擁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