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遠遠離去。《後漢書·馮衍傳下》:“往者不可攀援兮,來者不可與期;病沒世之不稱兮,願橫逝而無由。” 李賢 注:“又願縱橫遠逝,而其路無由也。”
“橫逝”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主要源于古代文獻,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橫逝(拼音:héng shì)指“遠遠離去”,常見于古文語境中。例如《後漢書·馮衍傳下》記載:“願橫逝而無由”,李賢注釋為“縱橫遠逝,而其路無由也”,強調因客觀限制無法實現遠行的遺憾。
字義解析
結構特點
詞語由“橫”(左右結構)與“逝”(半包圍結構)組合而成,整體表達“向遠方離去”的動作。
文學用法
多用于描述人物或事物因現實阻礙無法實現遠大抱負,帶有無奈或悲壯色彩。例如《後漢書》中馮衍借“橫逝”抒發懷才不遇之情。
現代引申
個别資料(如)提到“橫逝”可形容事物迅速消逝,但此用法較少見,可能為現代引申或誤讀,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橫逝(héng xì)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部首為“木、辶”,總共有9個筆畫。該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是由“橫”和“逝”兩個字組成的合成詞。
在繁體字中,橫逝的寫法為“橫逝”。
古代漢字寫法中,橫逝可以拆分為“⿰幾從+辶逝”,其中“⿰”表示左右結構,幾從代表“橫”的舊字形,辶表示“逝”的舊字形。
以下是一個例句:“他的英年早逝,使家人深感悲痛。”
與橫逝相關的組詞包括:“橫行霸道”、“逝者如斯”等。
近義詞:“逝世”、“赴死”。
反義詞:“長壽”、“安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