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等待诏命。《文选·扬雄<甘泉赋>序》:“ 孝成帝 时,客有荐 雄 文似 相如 者……召 雄 待詔 承明 之庭。” 张铣 注:“待詔,待天子命也。” 唐 王绩 《晚年叙志示翟处士》诗:“明经思待詔,学剑觅封侯。” 清 惠士奇 《送蒋树存之官馀庆》诗:“待詔吾留 金马门 ,修书君上 南薰殿 。”
(2).官名。 汉 代徵士未有正官者,均待诏公车,其特异者待诏 金马门 ,备顾问,后遂以待诏为官名。《汉书·王莽传中》:“ 莽 诛灭待詔,而封告者。” 唐 有翰林待诏,负责四方表疏批答、应和文章等事。后改为翰林供奉。 明 清 翰林院属官有待诏,秩从九品,掌校对章疏文史,为低级事务官。
(3).待命供奉内廷的人。 唐 代不仅文词经学之士,即医卜技术之流,亦供直于内廷别院,以待诏命。因有医待诏、画待诏等名称。 宋 元 时对手艺工匠尊称为待诏,本此。《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裱褙铺里﹞ 璩待詔 问:‘府干有何见諭?’虞候道:‘无甚事,閒问则个。’”《水浒传》第四回:“ 智深 走到铁匠铺门前看时,见三个人打铁。 智深 道:‘兀那待詔,有好钢铁么?’”《醒世恒言·吕洞宾飞剑斩黄龙》:“看那娘子,正与浇蜡烛待詔説话。”
(4).旧时农村里称理发师为“待詔”。 李劼人 《大6*波》第一部第二章:“ 楚用 几个人早都交卷完毕,在理发室找待诏梳了发辫。”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待诏汉语 快速查询。
“待诏”是汉语中具有历史演变特征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为“等待诏命”,在不同时期衍生出特定含义:
一、词源与基础义 “待诏”由“待”(等待)与“诏”(帝王命令)构成,字面义指等候皇帝下达指令。该词最早见于汉代文献,如《汉书·王褒传》记载“数从(王)褒等放猎,所幸宫馆,辄为歌颂,第其高下,以差赐帛。议者多以为淫靡不急,上曰:‘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辞赋大者与古诗同义,小者辩丽可喜。譬如女工有绮縠,音乐有郑卫,今世俗犹皆以此虞说耳目,辞赋比之,尚有仁义风谕,鸟兽草木多闻之观,贤于倡优博弈远矣。’顷之,擢褒为谏大夫。其后太子体不安,苦忽忽善忘,不乐。诏使褒等皆之太子宫虞侍太子,朝夕诵读奇文及所自造作。疾平复,乃归。太子喜褒所为《甘泉》及《洞箫颂》,令后宫贵人左右皆诵读之。”,此时尚未成为固定官职名称。
二、官职化发展
唐代制度化
唐玄宗时期设立“翰林待诏”,隶属翰林院,负责起草诏书、应对文章、卜医技艺等事务。据《新唐书·百官志》记载:“翰林院者,待诏之所也。唐制,乘舆所在,必有文词、经学之士,下至卜、医、伎术之流,皆直于别院,以备宴见。”,此时的待诏属于非正式差遣职务。
宋元职能细化
宋代沿袭唐制,但增设“书画待诏”“医待诏”等专项职位,如《宋史·职官志》载“翰林院掌书诏、敕撰、文翰之事,以供奉内廷”。元代则出现“匠作待诏”,专司宫廷工艺制作。
三、明清以降的泛化使用
明清时期,“待诏”逐渐脱离官职体系,成为民间对剃头匠、手艺人的敬称。例如清代《儿女英雄传》第三回提到“又见一群挑夫打扮的待诏,一个个膀阔腰粗”,此用法反映社会底层职业对历史官名的戏仿。
四、现代语言残留
当代汉语中,“待诏”仅存于方言或历史文本,如吴语区仍偶用“剃头待诏”指代理发师,成为语言活化石。此类用法在《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中有所收录。
“待诏”一词的含义随历史演变呈现多层次特征,主要可从以下方面理解:
本义
指“等待诏命”,即随时听候皇帝召见或差遣。此用法最早见于汉代文献,如扬雄《甘泉赋序》中“待诏承明之庭”。
官职名称
民间尊称
如今“待诏”作为官职已消失,但在方言(如四川话)中仍保留对理发师的旧称,成为语言活化石。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朝代制度或方言案例,可查阅《汉书·扬雄传》或地方民俗研究文献。
白纸邦表蚌螺宝宝悲歌易水长心铲运车茶旗惩惧吃官事道令纸达书邮大威电瞛蕃辅放屁辣骚奉报感戴莫名鬼兵鬼国翰飞戾天横猾骄騧洁身自好诫喻积极修辞急濑旌典经怀惊淰决骤崆谾兰芝蝼蝈罗截緑衣郎茅司名单内家官飘暴扑手前矩挈还青缃学屈蹇挼莎塞陋说不上思纬随带汰择枉刺猥凡仙呗蚬斗香藭显象小袖细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