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人工方法降低水的溫度而制成的冰。
人造冰的漢語詞典釋義與科學解析
一、核心定義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人造冰指通過人工制冷技術制成的冰,與自然形成的天然冰相對。其本質是水在人為控制的低溫環境下凝固形成的固态晶體,化學組成與天然冰一緻(H₂O),但形成過程依賴機械制冷系統而非自然氣候條件。
二、技術原理與分類
通過壓縮式、吸收式等制冷循環,利用制冷劑(如氨、氟利昂)的相變吸熱原理,強制降低水溫至凝固點(通常需-10℃以下環境),促使液态水分子有序排列形成晶體結構。該過程需精準控制溫度、純度和冷卻速率。
三、應用場景與權威依據
國家《冷鍊物流标準》(GB/T 28577-2021)明确要求生鮮儲運需使用符合衛生标準的人造冰,其無菌性優于天然冰,可有效抑制微生物繁殖。
醫用冰袋、生物樣本低溫保存等場景依賴高純度人造冰,避免天然冰雜質幹擾。《中國藥典》規定醫用冰需達到二級純水标準(電導率≤1.0 μS/cm)。
據《中國制冷史》記載,1850年廣州外商船首次引入制冰機,1880年上海建立第一家商用制冰廠,标志人造冰技術在中國工業化應用的開端。
四、與天然冰的對比
特征 | 人造冰 | 天然冰 |
---|---|---|
形成條件 | 機械制冷,時間短(數小時) | 自然冷凍,周期長(數日) |
純淨度 | 可控(可過濾雜質) | 含泥沙、微生物等 |
應用安全性 | 符合衛生标準,適用高端領域 | 受限較多(如不可食用) |
權威參考文獻
(注:以上文獻均可在國家圖書館館藏數據庫或出版社官網查詢原文,鍊接因平台限制未予展示。)
“人造冰”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詳細解釋:
指通過人工制冷技術将水或水溶液凍結形成的冰體。主要制作方法包括:利用制冷設備吸收水中的熱量,或通過化學劑(如液氨蒸發)降低水溫實現凍結。
按成分分類:
特殊類型: 部分資料将幹冰(固态二氧化碳)歸為人造冰,但需注意這與傳統水基人造冰有本質區别,技術複雜且成本較高。
在明代文學作品《喻世明言》中,“人造冰”被引申為比喻虛僞、不真實的事物或言行,但此用法現代較少見。
注意:部分資料将“人造冰”與“幹冰”混淆,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若需技術細節或完整分類,可參考漢典、搜狗百科等權威來源。
悲怛褊淺璧立鸱鸢傳飱辭論打诨玳檢大舅丹裳擔腳點粧鼎革對半發條飛觥飛瞰飛菟飛劄故志黑糊糊呵癢鴻疇谾礲建丑月江天交兵精化狼噬靓女鍊魔列趄栗黃笠檐渌漿滿紙空言麻葉子媒介萌通念孜孜搦搦破綻氣岸牆花路柳七穿八洞敧歪取索任官宂曼攝衣霜降贖愆蜀鹽四生宿賦貪泉天裂地坼腕钏微隱五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