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蟋蟀和寒蟬。 宋 姜夔 《白石道人詩說》:“悲如蛩螿曰吟,通乎俚俗曰謡,委曲盡情曰曲。” 清 納蘭性德 《清平樂·憶梁汾》詞:“纔聽夜雨,便覺秋如許。繞砌蛩螿人不語,有夢轉愁無據。”
“蛩螀”是一個古典文學中使用的複合詞,拼音為qióng jiāng,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基本含義
指蟋蟀(蛩)和寒蟬(螀)兩種昆蟲的合稱。蟋蟀常于夏秋鳴叫,寒蟬則多出現在秋季,兩者常被用作秋季蕭瑟、孤寂氛圍的象征。
文學意象
在詩詞中,“蛩螀”常與秋夜、愁思等情感結合。例如清代納蘭性德《清平樂·憶梁汾》中“繞砌蛩螀人不語”,通過蟋蟀與寒蟬的鳴聲,烘托出寂靜凄涼的意境。
情感表達
這類意象多用于表達遊子羁旅、懷人感傷或時光流逝的哀婉之情,屬于傳統詩詞中典型的“悲秋”元素。
“蛩”與“螀”單用也各具含義,如“蛩聲”指蟋蟀鳴叫,“螀啼”則形容寒蟬哀鳴。二字組合後,更強化了秋日蕭瑟的視聽感受。
《蛩螀》是一個漢字,它的意思為“蛐蛐”。蛩螀代表了一種昆蟲,通常在夜晚會發出清脆的鳴叫聲。
《蛩螀》這個字由兩個部首組成:蟲(chóng)和蟲(chóng)。它一共有15個筆畫。
《蛩螀》是一個古代字,來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是「蛩螀」。
在古代寫作《蛩螀》的時候,字形稍有不同,它的寫法是「蚣蜀」。古代人們用蚣和蜀來代指蛐蛐這種昆蟲。
1. 夏夜裡,我躺在床上,被蛩螀的鳴叫聲喚醒。
2. 田野裡的蛩螀聲,讓人感覺到大自然的甯靜與和諧。
蛩螀不常用于組詞,但可以與其他詞彙搭配成為詩歌中的描寫元素。
蛩螀的近義詞包括:蟋蟀、蝈蝈。
蛩螀的反義詞為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