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逮問的意思、逮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逮問的解釋

逮捕問罪。《明史·宦官傳二·陳增》:“二十四年, 增 始至 山東 ,即劾 福山 知縣 韋國賢 ,帝為逮問削職。”《清史稿·世宗紀》:“副将軍 石雲倬 坐不遮擊,逮問。”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逮問是古代漢語中的司法術語,指對涉嫌犯罪的官員或人員進行逮捕并審訊的行為。該詞由“逮”(抓捕)和“問”(審問)兩個動詞組合而成,體現了古代法律程式中的強制措施與調查環節。

釋義與用法

據《漢語大詞典》記載,“逮問”特指“将犯罪者捉拿歸案并加以訊問”,常見于明清時期的官方文書,例如《明史·刑法志》中多次提到“逮問有司”,指對涉案官吏進行拘捕和審查。其使用場景多與朝廷監察、彈劾案件相關,強調法律執行的權威性。例如:“禦史劾其渎職,遂下旨逮問。”(來源:《中國曆代官制大辭典》)

曆史語境

在明代司法制度中,“逮問”需經過刑部或都察院核準,通常針對五品以上官員。據《大明會典》載,此類程式須“具奏得旨,方可行逮”,表明其嚴格的法律層級和皇權幹預特征。(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明代司法檔案研究》)

語源演變

“逮問”一詞最早見于《漢書》,但作為固定司法術語定型于宋元時期。清代學者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釋“逮”為“及也”,引申為“追捕”;“問”則含“責究”之義,二字連用凸顯古代法制中“捕審合一”的特點。(來源:中華書局《古代法律術語考釋》)

網絡擴展解釋

“逮問”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逮捕并審問,特指古代司法中對犯罪嫌疑人的逮捕和問罪流程。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根據權威詞典解釋,“逮問”指将嫌疑人逮捕後進行審問和調查,常見于古代司法場景。例如《明史》中記載官員因失職被“逮問削職”,體現了該詞在曆史案件中的實際應用。

  2. 使用場景

    • 司法行為:主要用于描述古代官府對犯罪者的正式逮捕與審訊,如《清史稿》提到将領因作戰不力被“逮問”。
    • 引申比喻:現代語境中可比喻對某人進行嚴厲質問或追究責任,但此用法較少見。
  3. 曆史文獻例證
    該詞在《明史》《清史稿》等史書中多次出現,例如:“帝為逮問削職”“副将軍石雲倬坐不遮擊,逮問”,說明其常用于記載官員問責或軍事處罰。

  4. 近義詞與關聯詞
    相關詞彙包括“逮捕”“審問”“問罪”等,但“逮問”更強調逮捕與審問的連貫性,具有法律程式色彩。

總結來看,“逮問”是一個具有曆史色彩的司法術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出現在文獻或特定語境中。如需進一步了解其具體案例,可參考《明史》《清史稿》等原始史料。

别人正在浏覽...

案視晻世邊谷筚路藍縷碧霞祠不得人心劖刻朝廷酲魂誠使叱羅當使帝釋青斷糧鵝鴨俸粢分配律撫标稿子根繇關門狀骨榇號炮檢署機慮禁獄糾繩克破诳脅枯株流速鹿子罵山罵海蜜餅摩敦挪威人匏爵頻呻搶墒七覆青鬣青雯瓊刃啓奏痊平人外遊時症事主斯裡蘭卡死所胎禽塌然恬然自足外郭宛宛沃焦烏納裘湘吳寫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