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枯槁的根株。 漢 焦贛 《易林·蒙之兌》:“霜冷蓬室,更為枯株。” 唐 韓愈 《晝月》詩:“兔入臼藏蛙縮肚,桂樹枯株女閉戶。” 宋 範成大 《科桑》詩:“斧斤留得萬枯株,獨速槎牙立暝途。” 金 元好問 《送詩人李正甫》詩:“陽和入枯株,靄靄含芳津。” 明 宋濂 《故封承事郎給事中王府君墓版文》:“夜将半,鄰齋燈火盡滅,府君獨焚膏挾冊,危坐如枯株。”
“枯株”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枯株”由“枯”(幹枯、失去生命力)和“株”(植物的根莖)組成,字面指枯槁的根株或樹幹。例如古代文獻中描述“霜冷蓬室,更為枯株”(漢·焦贛《易林》),即強調植物幹枯的狀态。
該詞常引申為失去生命力或發展潛力的人或事物,含貶義色彩。如成語“朽木枯株”比喻無能之輩,而現代用法中可形容僵化的制度、無望的行業等。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句或應用案例,可參考《易林》《晝月》等古籍,或查閱植物保護相關文獻。
枯株指的是已經幹枯、死亡的樹木或植物。它也可以比喻那些已經無法恢複、無望的事物。
枯株的部首是木(mù),它由四畫構成。
其中,枯的部首是木(mù),由四畫構成;株的部首是木(mù),由四畫構成。
枯株這個詞的來源是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别是“枯”和“株”。枯的意思是植物已經幹枯,沒有生氣;株是指樹木的一段或一棵樹。
枯株的繁體字是「枯樁」。
在古時候,枯株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株字的古代寫法是「朱」,而枯字的古代寫法是「些」。
1. 院子裡的一株大樹已經成為了一株枯株。
2. 學校對于那些枯株課程不再進行支持。
3. 那個地方長滿了枯株和雜草。
枯木、株樽、茂盛、開化
幹枯、死木、朽株
繁茂、生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