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诳脅的意思、诳脅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诳脅的解釋

謊騙威脅。《三國志·魏志·王基傳》:“ 淮南 之逆,非吏民思亂也, 儉 等誑脅迫懼,畏目下之戮,是以尚羣聚耳。若大兵臨偪,必土崩瓦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诳脅(kuáng xié)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由“诳”和“脅”兩個語素構成,其核心含義指通過欺騙與威脅相結合的手段迫使他人服從。具體釋義如下:

  1. 語義解析

    • “诳”本義為欺騙,《說文解字》釋為“欺也”,指用謊言或虛假信息迷惑他人;
    • “脅”原指腋下部位,後引申為逼迫、恐吓,《玉篇》注“迫也”,強調以武力或權勢施壓;
    • 二者結合後,詞義疊加為“以詐術欺瞞,同時施加脅迫”,常見于描述古代政治鬥争或軍事策略。
  2. 典籍用例

    該詞可見于宋代史書,如《續資治通鑒長編》載:“(張)浚慮其诳脅軍民,據有成都”,指擔憂敵方通過欺騙和威脅控制百姓;明代《宋史紀事本末》亦用“诳脅酋豪”描述邊将用計震懾部落首領的場景。

  3. 語用特征

    多用于書面語境,含貶義色彩,強調行為兼具隱蔽性與暴力性。近義詞包括“詐逼”“誘脅”,反義詞可對應“誠服”“感化”。現代漢語中雖罕用,但在研究曆史文獻時仍需注意其特殊表意功能。

網絡擴展解釋

“诳脅”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角度解析:

  1. 基本詞義
    該詞由“诳”(欺騙)和“脅”(威脅)組合而成,意為通過謊言進行欺騙并施加威脅。拼音為kuáng xié,注音符號為ㄎㄨㄤˊ ㄒㄧㄝˊ。

  2. 曆史文獻用例
    在《三國志·魏志·王基傳》中,曾用此詞描述淮南叛亂的情境:“儉等诳脅迫懼,畏目下之戮,是以尚群聚耳。”此處指叛亂者通過欺騙和威脅手段迫使民衆參與。

  3. 現代使用特點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出現在書面語或曆史文獻中,屬于較為古雅的表達。

  4. 相關詞彙擴展
    與“诳脅”相關的成語包括“黑言诳語”(胡言亂語)、“诳時惑衆”(欺騙世人)等,均含“欺騙”核心語義。

若需進一步探究具體語境中的用法,可結合古代文獻案例或專業詞典深化理解。

别人正在浏覽...

白麻子百錢蔔八正道邊腹禀單不惠撐事赤膊船崇堕丑谥垂虹亭雌雄待命點屏成蠅鞮革都念子返炤肥土覆鹿尋蕉幹材割亨黑老包婚假九代久假不歸酒罎極值緝綴決斷開徑寬德酪酸老營兩河流域翴翴離解麗物鸬鹚杓門阃莫此為甚牧倅目意耐穿秾密翩翻磎壑申聞詩情竦诮速傷天氣形勢天外跳鼠頭面禮足駝蹄鷄完好委勘五雅黠馬協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