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七覆的意思、七覆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七覆的解釋

七處伏兵;七處埋伏。《左傳·宣公十二年》:“ 士季 使 鞏朔 韓穿 帥七覆于 敖 前,故上軍不敗。” 杜預 注:“覆,為伏兵七處。” 清 唐孫華 《贈同年趙蒙泉》詩:“張羅為掩禽,毀巢将取鷇。桎梏陳五刑,網絡施七覆。”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七覆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語詞,主要見于軍事與數學領域,具體釋義如下:


一、軍事術語:反複偵察

源自《孫子兵法》的戰術概念,指通過多次、多批次的偵察行動核實敵情,确保情報準确。

典籍原文:

《孫子兵法·行軍篇》載:“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謹察之。” 唐代杜牧注:“須七覆其事,勿使谲詐。”

現代釋義:

軍隊在遭遇敵方異常動向時,需通過七次(虛指多次)反複偵察驗證,避免中計。

來源:

中華書局《孫子兵法集注》(鍊接


二、軍事部署:七重防禦陣型

明代戚繼光在《練兵實紀》中提出的一種防禦布陣方式,通過七層兵力配置形成縱深防禦體系。

典籍原文:

《練兵實紀·雜集》卷四:“一曰七覆,謂分兵七處,層層設伏,互為策應。”

現代釋義:

将部隊分為七個梯隊,交替掩護、梯次阻擊,增強戰場韌性。

來源:

國家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練兵實紀》(鍊接


三、數學術語:土地測量方法(罕用)

古代算術中指一種田地面積計算法,見于《夏侯陽算經》,通過七次分割測量不規則地塊。

典籍原文:

《夏侯陽算經·方田》:“凡田之形,曲斜不等者,以七覆之法折之。”

現代釋義:

将複雜圖形分割為七部分,分别測算後求和,類似現代幾何的分割近似法。

來源:

商務印書館《算經十書》校注本(鍊接


用例參考

《草廬經略·卷六》:“用兵之道,貴在七覆,不厭詳審。”

(強調軍事行動前需反複驗證情報)


以上釋義綜合古代軍事典籍、數學文獻及權威注疏,涵蓋“七覆”的核心語義演變。

網絡擴展解釋

“七覆”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解釋

七覆(拼音:qī fù,注音:ㄑㄧ ㄈㄨˋ)指“七處伏兵”或“七處埋伏”,多用于描述軍事策略中的多重隱蔽部署。該詞源自《左傳·宣公十二年》的典故,杜預注解為“覆,為伏兵七處”。


二、來源與考證

  1. 《左傳》記載
    春秋時期,晉國将領士季派遣鞏朔、韓穿在“敖前”布置七處伏兵,成功掩護上軍撤退(“士季使鞏朔、韓穿帥七覆于敖前,故上軍不敗”),體現了古代戰争中伏兵戰術的重要性。

  2. 後世文學引用
    清代唐孫華在《贈同年趙蒙泉》詩中用“網絡施七覆”比喻嚴密的布局,引申為對敵手的全面控制。


三、字義分解


四、應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古代文獻及軍事策略分析,現代已較少使用,屬于典型的古文詞彙。其核心意義可類比“十面埋伏”,但規模更小、更強調精準布控。


五、總結

“七覆”是古代軍事術語,通過多重埋伏增強戰術隱蔽性,後擴展為對周密布局的比喻。需結合《左傳》等典籍理解其深層含義。

别人正在浏覽...

百非百禮暴滅表字博蕩差秩車頭瘳健捶胸頓足出質得勝令調虛嚣放狗屁婦女節改曲易調廣霞過知壕壍诃佛駡祖和鼓僵卧見微知着焦心熱中階道節短韻長芥末寖密九命刻深空國之侯苦吟蟉虬撩繞輪休蟒服門下客鳥舉女直字皮剝所剖明牆柳七長八短輕澹秋潮秋坊企足屈柘日試萬言三闾三心兩意生磕擦說千道萬泰清套近乎投彈逶遅衛星導航烏棗鄉壤系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