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處伏兵;七處埋伏。《左傳·宣公十二年》:“ 士季 使 鞏朔 韓穿 帥七覆于 敖 前,故上軍不敗。” 杜預 注:“覆,為伏兵七處。” 清 唐孫華 《贈同年趙蒙泉》詩:“張羅為掩禽,毀巢将取鷇。桎梏陳五刑,網絡施七覆。”
“七覆”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七覆(拼音:qī fù,注音:ㄑㄧ ㄈㄨˋ)指“七處伏兵”或“七處埋伏”,多用于描述軍事策略中的多重隱蔽部署。該詞源自《左傳·宣公十二年》的典故,杜預注解為“覆,為伏兵七處”。
《左傳》記載
春秋時期,晉國将領士季派遣鞏朔、韓穿在“敖前”布置七處伏兵,成功掩護上軍撤退(“士季使鞏朔、韓穿帥七覆于敖前,故上軍不敗”),體現了古代戰争中伏兵戰術的重要性。
後世文學引用
清代唐孫華在《贈同年趙蒙泉》詩中用“網絡施七覆”比喻嚴密的布局,引申為對敵手的全面控制。
該詞多用于古代文獻及軍事策略分析,現代已較少使用,屬于典型的古文詞彙。其核心意義可類比“十面埋伏”,但規模更小、更強調精準布控。
“七覆”是古代軍事術語,通過多重埋伏增強戰術隱蔽性,後擴展為對周密布局的比喻。需結合《左傳》等典籍理解其深層含義。
七覆是一個漢字詞語,由"七"和"覆"兩個字組成。
"七"字的部首是一,它的筆畫數為兩畫;"覆"字的部首是見,它的筆畫數為十五畫。
七覆一詞來源于《易經》中的一句話:"夫勝敗之象,不可先覆而後成"。其中"七覆"指的是事情不能在開始就失敗,而後才成功。
繁體字"七覆"的寫法為「七覆」。
在古代,"七覆"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稍有不同。然而,具體的古代寫法需要進一步研究。
1. 他雖然經曆七覆,但最終成功了。
2. 這個項目遇到了很多挑戰,但我們要七覆,堅持下去。
七覆并不常用于組詞。
近義詞有:失敗後成功、坎坷後通達
反義詞有:一帆風順、順利成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