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盤旋屈曲貌。《文選·司馬相如<封禅文>》:“宛宛黃龍,興德而升。” 李善 注:“《楚辭》曰:‘駕八龍之宛宛。’”今本《離騷》作“婉婉”。 王逸 注:“婉婉,龍貌。” 南朝 宋 謝靈運 《緩歌行》:“宛宛連螭轡,裔裔振龍輈。” 唐 柳宗元 《哭連州淩員外司馬》詩:“宛宛淩江羽,來栖翰林枝。”
(2).謂山川道路蜿蜒曲折。 唐 張祜 《車遙遙》詩:“碧川迢迢山宛宛,馬蹄在耳輪在眼。” 明 何景明 《過馬溪田村居》詩:“宛宛清河曲,團團翠竹村。” 林纾 《記花塢》:“厓下多沃壤,盡以蒔竹,小溪宛宛如繩,盤出竹外。”
(3).遲回纏6*綿貌。 唐 岑參 《龍女祠》詩:“祠堂青林下,宛宛如相語。” 明 方孝孺 《喜嘉猷秀才至》詩:“宛宛心所慕,盈盈日興思。” 明 高啟 《送家兄西遷》詩:“怱怱逐途旅,宛宛謝親戚。”
(4).細弱貌。 唐 陸羽 《小苑春望宮池柳色》詩:“宛宛如絲柳,含黃一望新。” 明 陸粲 《邊軍謠》:“宛宛嬌兒未離母,街頭抱賣供軍裝。” 清 納蘭性德 《秋千索·渌水亭春望》詞之一:“煙絲宛宛愁縈挂,賸幾筆晚晴圖畫。” 蘇曼殊 《斷鴻零雁記》第十八章:“使吾身此時為 幽 燕 老将,固亦不能提鋼刀慧劍,驅此嬰嬰宛宛者於漠北。”
(5).真切可見貌;清楚貌。《釋名·釋丘》:“中央下曰宛丘。有丘宛宛如偃器也。”《釋名·釋州國》:“ 燕 ,宛也。北方沙漠平廣,此地在 涿鹿山 南,宛宛然以為國都也。” 宋 李格非 《洛陽名園記·東園》:“ 淵映 、 瀍水 二堂,宛宛在水中。”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宛宛漢語 快速查詢。
“宛宛”是一個疊詞,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而有所差異,綜合等權威資料,具體解釋如下:
盤旋屈曲貌
形容事物曲折回旋的姿态,如《文選·司馬相如〈封禅文〉》中“宛宛黃龍”指黃龍盤旋升天的景象,李善注引《離騷》作“婉婉”,均表龍身蜿蜒之态。
山川道路蜿蜒曲折
用于描繪自然景觀或路徑的曲折性,如唐代張祜《車遙遙》中“碧川迢迢山宛宛”,形容山巒與河流的連綿蜿蜒。
遲回纏綿貌
表現情感或動作的纏綿徘徊,如岑參《龍女祠》中“宛宛如相語”,暗含低語時的婉轉情态。
細弱貌
指形态纖細柔弱,常見于對植物或微小事物的描寫,如白居易詩中“春郊柳宛絲”,以“宛”喻柳條細柔。
真切可見/清楚貌
強調事物清晰可辨的狀态,多見于古籍中形容視覺上的分明。
詩文用例
現代造句
如需更完整的古籍出處或現代用法,可查閱漢典、古詩文網等來源。
宛宛是一個形容詞,用于形容某種事物或情景具有柔美、輕盈而優雅的樣子。它常常用來形容女性的容顔、步态或姿态。
宛宛的部首是宀(宀字頭),它的筆畫數為9畫。
宛宛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最早見于《左傳·哀公十一年》。在繁體字中,宛宛的寫法并未改變,仍然是“宛宛”。
在古代漢字中,宛宛的寫法并沒有太大的變化。不過,隨着時間的推移,字體版本的變化,有時會有一些微小的差異。
她的容顔宛宛,如花兒一般嬌媚動人。
組詞:“宛如”、“宛若”、“宛轉”、“宛丘”。
近義詞:婉約、楚楚可憐、委婉。
反義詞:粗犷、魯莽、沉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