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俸粢的意思、俸粢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俸粢的解釋

猶俸祿。 清 昭槤 《嘯亭雜錄·恒王置産》:“其俸粢,除日用外,皆置買田産屋廬,歲收其利。”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俸粢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由“俸”與“粢”二字組合而成,專指以糧食形式發放的官員俸祿。以下從詞源、釋義及典籍用例三方面詳解:


一、單字釋義

  1. 俸(fèng)

    指官吏的薪給,即現代所謂“俸祿”。

    《說文解字》釋:“俸,祿也。”

    來源:漢典網「俸」字條(鍊接

  2. 粢(zī)

    本義為古代祭祀用的谷物,後泛指糧食。

    《周禮·天官·甸師》:“掌帥其屬而耕耨王藉,以時入之,以共粢盛。”

    來源: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周禮》原文(鍊接


二、複合詞“俸粢”釋義

俸粢特指以谷物形式支付的官員俸祿,是古代實物俸祿制度的體現。其核心含義為:

官吏俸祿中的糧食部分,尤指粟、黍等主食作物。

《禮記·王制》載:“諸侯之下士,視上農夫,祿足以代其耕。” 鄭玄注:“祿,俸粢也。”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禮記正義》


三、典籍用例與制度背景

  1. 漢代俸祿制度

    漢代官員俸祿以“石”計量,如“二千石”即指年俸二千石谷物(粟米)。《漢書·百官公卿表》明确記載俸級與糧食挂鈎。

    來源:《漢書》卷十九(鍊接

  2. 唐代法律文獻

    《唐律疏議·職制律》規定:“諸監臨之官,受所監臨財物者,一尺笞四十……若以威力強乞取者,準枉法論。” 疏議強調俸粢乃合法所得,額外索取即屬貪贓。

    來源:中華典藏《唐律疏議》卷十一(鍊接


四、詞義演變與文化關聯

“俸粢”一詞至宋以後逐漸被“俸米”“祿米”取代,但其反映的古代俸祿實物化特征具有重要曆史意義。糧食作為俸祿主體,體現了農業社會的經濟結構,亦與“食邑”“職田”等制度互為補充。

參考:呂思勉《中國制度史·俸祿篇》論及“漢唐俸給以谷粟為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結論:俸粢是古代官吏俸祿的糧食部分,作為實物薪酬的核心形式,貫穿秦漢至隋唐時期,是研究中國古代職官與經濟制度的關鍵詞。

網絡擴展解釋

“俸粢”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1.基本含義

“俸粢”讀作fèng zī,由“俸”(官員的薪水)和“粢”(谷物,泛指糧食)組成,整體意為官員的俸祿,即古代官員的薪俸收入。例如清代文獻《嘯亭雜錄·恒王置産》中提到:“其俸粢,除日用外,皆置買田産屋廬,歲收其利。”

2.詞語結構

3.語境與用法

該詞多用于曆史文獻或古漢語語境中,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其核心意義與“俸祿”一緻,但更強調俸祿的糧食屬性(古代俸祿常以糧食形式發放)。

4.争議與補充說明

部分資料(如)将其解釋為成語,表示“官員與百姓的關系”,但這一說法未見于權威典籍,可能為誤讀。建議以清代文獻和主流詞典解釋為準。

5.總結

“俸粢”是古代對官員俸祿的書面表達,需結合曆史背景理解。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嘯亭雜錄》等清代文獻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安保八都邊備捕影系風剿襲弛擔抽屜原則創體春紅女蝶意莺情鬥争性阇裡浮荄輔靥扶翊剛好估販劊子豪吞回還交戞譏關酒令客奉狂朋怪友魁岸鹍絲良裘臁胫骨輪環馬蠭慢率破迷破獄棄舊清醥饪餗掃斷上方寶劍生死攸關升馭獸居述事蒜苗索喜蹋翼通池蔚藍色未入逶陀甕頭春無算數污窪夏蠶下管鄉梓下氣稀亂釁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