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言。罵街,亂罵人。《何典》第二回:“﹝ 破面鬼 ﹞正詐酒三分醉的在戲場上耀武揚威,橫衝直撞的駡海駡山。”亦作“ 駡海駡 ”。《何典》第九回:“﹝ 黑漆大頭鬼 ﹞把件濕布衫敞開,露出那墨測黑的胸膛,上街撇到下街的駡海駡。”
“罵山罵海”是一個漢語方言成語,具體含義及用法如下:
拼音:mà shān mà hǎi
詞義:形容人毫無顧忌地大聲謾罵,言語粗俗且範圍廣泛,類似“罵街”。
來源與背景
該詞最早見于清代諷刺小說《何典》,書中用“罵海罵山”“罵海罵”等表述,描繪角色在公共場合肆意辱罵的行為(如“橫沖直撞的罵海罵山”),帶有誇張的方言色彩。
使用場景
多用于形容人情緒失控時不分場合、對象地破口大罵,常見于口語或文學作品中。例如:
近義與關聯詞
該成語通過“山”“海”的宏大意象,強調罵聲的高亢與波及範圍之廣,生動刻畫了粗俗放肆的言行,需注意使用場合以避免冒犯他人。
“罵山罵海”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一個人說話言辭兇猛、氣勢磅礴、不顧場合或對象。
“罵山罵海”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口”和“山”。它的總筆畫數為11。
“罵山罵海”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宋代文學家蘇東坡的詩作《夜泊牛渚懷古》。詩中有一句“衆口铄金,積毀銷骨”,意思是人們的衆口一緻可以破堅金子,堆積的诽謗可以毀滅堅固的骨骼。後來,這句詩被引申為“衆口罵成山,積毀成千尺”的意思,意味着人們的謾罵聲震天動地,如山如海。
“罵山罵海”的繁體字寫作「罵山罵海」。
在古代寫作大篆時期,漢字“罵山罵海”可以寫作「馬牙災幹良」。
他罵山罵海地向那個政客發起了猛烈的攻擊。
- 罵人家 - 罵街 - 罵名 - 大罵
- 謾罵 - 辱罵 - 詛咒 - 痛罵
- 贊美 - 褒獎 - 贊賞 - 稱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