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官名。《周禮·地官·草人》:“草人掌土化之法,以物地相其宜而為之種。”
(2).紮成人形的草把。《北史·齊河間王孝琬傳》:“ 孝琬 大哭而出。又怨執政,為草人而射之。”《元史·孝友傳二·史彥斌》:“ 彥斌 縛草為人,置水中……草人止桑林中,視之,母柩在焉,載歸復葬之。”《紅樓夢》第八一回:“炕背後空屋子裡掛着一盞七星燈,燈下有幾個草人,有頭上戴着腦箍的,有胸前穿着釘子的,有項上拴着鎖子的。”
“草人”一詞在漢語中有兩層主要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指古代負責農業事務的官職,最早見于《周禮·地官》。草人的職責是掌管土地改良方法,根據土壤性質選擇適宜種植的作物。例如《周禮》記載:“草人掌土化之法,以物地相其宜而為之種”。這一官職反映了古代對農業管理的重視。
指用稻草、麥稈等植物材料紮制的人形道具,常見用途包括:
這兩個含義分别源于曆史文獻和民俗實踐,前者屬于古代職官制度,後者則兼具實用與象征意義。現代語境中,“草人”更常指稻草人,但古官名的用法仍保留在典籍研究領域。
草人指的是用草和稻草編織成的人形物體,通常用于農田或莊稼地裡,起到驅趕鳥類或吸引害蟲的作用。草人也可以指代沒有實用價值或存在虛有其表的人。
《草人》這個詞的部首是「艹」,總共包含9個筆畫。
「草人」一詞最早出現在《楚辭·離騷》這篇古籍中,用于形容在草地上和稻田裡插上的人形物。在繁體中,「草人」一詞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中,「草」字的寫法稍有不同,形狀更接近真實的草。而「人」字的寫法雖然變化不大,但筆畫結構更為繁瑣。
1. 田間地頭的草人起到了很好的防鳥效果。
2. 他雖然拿着權力,但隻是一個草人而已。
草屋、草坪、草帽、草原、草稿、草案、草木、草幹
稻草人、稻人
真人、實質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