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代耕的意思、代耕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代耕的解释

(1) [daiceng]

(2) [substitute]∶指以农耕之外的职业为生,如以舌代耕等

(3) [help to cultivate;cultivate land for sb.]

(4) 农业合作化之前,替缺乏劳力的农户耕种

(5) 拖拉机站用机器代别人耕作

详细解释

(1).旧时官吏不耕而食,因称为官食禄为代耕。语本《礼记·王制》“诸侯之下士,视上农夫,禄足以代其耕也”。 汉 荀悦 《汉纪·惠帝纪论》:“先王之制禄也,下足以代耕,上足以克祀。故食禄之家,不与下民争利,所以厉其公义,塞其私心。” 晋 陶潜 《杂诗》之八:“代耕本非望,所业在田桑;躬亲未曾替,寒馁常糟糠。”《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三年》:“朝廷官人以爵,使禄足代耕。”

(2).指以某种职业或手段谋生,以代农耕所入。 晋 潘岳 《闲居赋序》:“於是览止足之分,庶浮云之志,筑室种树,逍遥自得,池沼足以渔钓,舂税足以代耕。”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旭亭家书》:“余今年秋收颇佳,所植菽稷,颇足酿酒,笔墨足以代耕,儘有餘享。”

(3).解放前,各革命根据地政府对缺乏劳动力的烈属、军属和干属实施的一种优待。由政府派工或包给群众代耕其土地。解放后继续实行,直到合作化时期。 傅秋涛 《湘鄂赣的红色政权》:“在动员新兵的时候……由群众选出志愿入伍的新兵,并解决他们家属的代耕问题,使他们安心在前方作战。”

(4).农业机械站用拖拉机代农民耕种,收取规定的费用。《人民日报》1965.8.31:“在同一个地区的农业机械站,在同样的条件下为生产队代耕。”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代耕,汉语词汇,原指代替他人耕种土地的行为,后衍生出多种社会文化含义。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其核心释义包含以下四个层面:

  1. 农业经济概念

    传统语境中指佃户或雇农为地主耕作的行为,常见于封建土地所有制下。汉代贾谊《论积贮疏》载"农人代耕而吏弗能畜",印证了该制度的历史存在性。《汉书·食货志》记载的"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更具体描述了代耕者需缴纳半数收成的经济关系。

  2. 职官制度引申

    古代衍生为官吏俸禄的代称,《孟子·万章下》注疏"禄足以代其耕",指官员俸禄相当于替代农耕所得。这种制度化表述见于《通典·职官》,反映"代耕"概念从物质劳动向政治经济体系的语义延伸。

  3. 生态协作模式

    现代农业语境中,特指土地托管、农机共享等协作形式。据农业农村部2023年统计,全国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超19亿亩次,形成新型代耕服务体系,包含全程托管、劳务代耕等多种形态。

  4. 文化象征体系

    在文学创作中常作为田园意象,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代耕非本愿"表达士人阶层对农耕文明的矛盾心理。民俗学研究显示,华北地区至今保留"代耕契约"文书实物,承载着传统农耕社会的信用伦理。

该词词义演变轨迹清晰,从具体农事行为发展为包含经济制度、政治伦理、文化象征的多维概念,在汉语词汇体系中具有独特的历时研究价值。

网络扩展解释

“代耕”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和语境中有多种含义,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1. 官吏俸禄的代称(古代)
    源自《礼记·王制》,指古代官吏不亲自耕作,而是通过俸禄维持生计,即“禄足以代其耕”。如晋代陶潜在《杂诗》中提到“代耕本非望,所业在田桑”,体现这一概念。

  2. 以其他职业替代农耕谋生
    指通过非农业职业(如教育、写作等)获取收入。例如,清代昭槤在《啸亭杂录》中描述“笔墨足以代耕”,即以文为生。类似表达还有“以舌代耕”,多指教书或讲学。

  3. 替农户耕种(农业合作化前)
    在20世纪农业合作化之前,指为缺乏劳动力的家庭代种土地。这种形式常见于革命根据地时期,政府组织群众为烈属、军属代耕,如傅秋涛提到的“解决家属代耕问题”。

  4. 机械化代耕(现代)
    农业机械站用拖拉机等设备为农民提供有偿耕种服务,如《人民日报》1965年报道的“用机器代别人耕作”。


演变与补充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历史案例或文献出处,可参考《礼记》《汉纪》等古籍,或查阅20世纪农业政策相关记录。

别人正在浏览...

北部湾辨方鳖甲车蔽锢参注鲳鯸乘白澄水垂察惮事答扰顶梁东壁余光蕃畿复数革除还初憨怜何处会见荟蘙见不得践伐讲述交泰殿解饿九铢絶调懒怯辣生生绿灯马嚼铁毛扇排山压卵配军贫寡乾果情不自已卿辅倾刻邛莱驱盗人性论手启帅座殊怪输赆顺潮四顾櫢檽天矜瓦里顽痹瘟将军闻听窝里朵宪廑献爵先时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