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束手。 唐 蘇鹗 《杜陽雜編》卷上:“及 楊公南 、 盧杞 執政,報恩復讎,紊亂綱紀,朝野為之戢手。”
“戢手”是一個較為罕見的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和用法如下:
基本釋義
拼音為jí shǒu,意為“束手”,表示停止行動、無法幹預或無可奈何的狀态。該詞多用于描述因外界壓力或局勢混亂而被迫中止行為的情形。
構詞解析
文獻用例
唐代蘇鹗《杜陽雜編》中記載:“及楊公南、盧杞執政,報恩復讎,紊亂綱紀,朝野為之戢手。”
此句描述因官員執政混亂導緻朝野上下被迫束手,側面反映該詞的語境多與政治動蕩或權威壓制相關。
近義關聯詞
可與“束手無策”“罷手”等詞類比,但“戢手”更強調被動性,隱含外界強制力或不可抗力因素。
現代使用場景
當代使用頻率較低,常見于曆史文獻分析或古風創作中,例如描述權力壓制下的社會狀态:“強權之下,民衆唯有戢手噤聲。”
需注意,該詞在權威辭書(如《漢語大詞典》)中釋義較為簡略,具體語境需結合曆史文獻理解。
《戢手》(jí shǒu)指停止動手,停止使用武力。可以理解為收手、止打、停戰等意思。
《戢手》的部首是手,并且它共有8畫。
《戢手》一詞源自于中國古代的《左傳》,原文是:“戢其手曰:‘願與君為言,灸父之手。”“戢”這個詞在繁體中的寫法為「戰」。
在古時候,《戢手》這個詞的寫法與現在一樣,沒有太大的變化。
1. 在戰争中,當雙方達成協議,他們會戢手停戰。
2. 他決定戢手不再追求個人的利益,而是為大家着想。
戢持(jí chí):停止持有。
戢室(jí shì):關閉房門。
戢鳴(jí míng):停止鳴叫。
止戰(zhǐ zhàn):停止戰鬥。
止火(zhǐ huǒ):停止火勢。
停手(tíng shǒu):停止使用手。
動手(dòng shǒu):開始行動,使用武力。
繼續戰鬥(jì xù zhàn dòu):不停止戰鬥,繼續進行。
放開手(fàng kāi shǒu):不再收手,繼續進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