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敵的意思、待敵的詳細解釋
待敵的解釋
對付敵人;禦敵。 漢 趙晔 《吳越春秋·勾踐入臣外傳》:“今之世,猶人之市,置貨以設詐,抱謀以待敵。”《南齊書·武帝紀》:“上以中流可以待敵,即據 盆口城 為戰守之備。”
詞語分解
- 待的解釋 待 à 等,等候:待到。待旦。拭目以待。 以某種态度或行為加之于人或事物:對待。招待。待遇。待人接物。 将,要(古典戲曲小說和現代某些方言的用法):正待出門,有人來了。 待 ā 停留,逗留,遲延:你
- 敵的解釋 敵 (敵) í 有利害沖突不能相容的:敵人。敵方。敵寇。 指敵人:敵後。敵情。敵酋。敵特。輕敵。克敵制勝。 抵擋:寡不敵衆。 相當:勢均力敵。匹敵。敵手(能力相等的對手)。 仇視:敵意。“諸侯敵王所忾
網絡擴展解釋
“待敵”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曆史文獻中均有體現,以下是綜合解釋:
一、基本含義
“待敵”指應對敵人或防禦敵人,強調在戰争或競争中對敵方行動的警惕與準備。它并非單純被動等待,而是包含主動布局、制定策略的意圖,例如《吳越春秋》中提到“抱謀以待敵”,即通過謀劃來應對敵人。
二、詳細解析
-
主動防禦性
該詞常出現在軍事語境中,如《南齊書·武帝紀》記載“中流可以待敵”,指占據有利地形進行防禦。現代引申義也可用于商業競争等領域,表示提前預判對手行動并制定對策。
-
曆史用例
- 漢代趙晔《吳越春秋》:“置貨以設詐,抱謀以待敵”,說明通過計謀與物資準備應對敵人。
- 南朝《南齊書》中描述齊武帝利用地理優勢“為戰守之備”,體現“待敵”的實際戰術應用。
三、使用場景
適用于需要強調策略性防禦的場合,例如:
- 軍事部署:“嚴陣以待敵”;
- 商業競争:“提前研發技術以待敵”;
- 日常比喻:“考試前充分複習以待敵(挑戰)”。
四、總結
“待敵”的核心在于以主動姿态應對潛在威脅,既有曆史軍事色彩,也可擴展至現代生活場景。其内涵超越了簡單的等待,更強調謀略與準備。
網絡擴展解釋二
待敵這個詞是指等待敵人的意思。它的拆分部首是彳和寸,總共有7個筆畫。待敵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戰争時期,意為在戰鬥中選擇合適的時機等待敵人的到來。
在繁體字中,待敵的寫法為「待敵」。
古時候,漢字寫法有一定的變化。待敵在古代寫法中為「待敵」。。
例句:
1. 我們必須做好準備待敵。
2. 指揮官下令布置了嚴密的待敵陣地。
與待敵相關的組詞有待命、待機、等待等。
與待敵近義詞有守株待兔、守株待兔地。
與待敵反義詞有主動進攻、主動出擊等。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告訴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