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單薄的僧衣。 唐 寒山 《詩》之一九七:“不學白雲巖下客,一條寒衲是生涯。”
(2).代指貧苦僧人。 清 姚鼐 《同禹卿拙齋登木末樓》詩:“故交縱蕩情忘老,寒衲逢迎語亦稀。”
“寒衲”是一個漢語詞語,具有以下兩層含義:
字面義:單薄的僧衣
由“寒”(寒冷、單薄)和“衲”(僧衣,也指縫補)組合而成,字面指僧人穿的單薄衣物。例如唐代寒山詩中“一條寒衲是生涯”,便以“寒衲”體現僧人清苦的修行生活。
引申義:代指貧苦僧人
因僧衣象征身份,“寒衲”可引申為穿單薄僧衣的貧苦僧人群體。如清代姚鼐詩句“寒衲逢迎語亦稀”,通過“寒衲”指代生活清貧的僧人。
補充說明:
若需進一步探究詩詞中的用法,可參考唐代寒山和清代姚鼐的相關作品。
寒衲(hánnà)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窮困潦倒的僧人”或“乞丐僧”,多用于形容某些生活貧困、無所依靠的人。
寒衲的部首是衤(yī)字旁,由“巾”和“又”兩個部分組成。它總共有9個筆畫。
寒衲的來源可追溯到佛教,衲(nà)作為佛教寺院僧人的衣物,衣着簡樸,寒酸不堪;而“寒”則表示貧困、困苦。因此,寒衲就指代着窮困潦倒的僧人。
在繁體字中,寒衲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寒衲的部首衤字旁有時會省略其中的一部分,隻寫一個“巾”字旁,如“寒”字的上部分寫作“冫”,整個字像是“⿰冫钅”。
1. 他年輕時家境貧寒,過着寒衲的生活。
2. 這位寒衲僧人四處乞讨以維持生計。
寒衲僧、寒衲苦行、寒衲衣、寒衲廟
乞丐、窮困潦倒、苦行僧
富裕、富有、財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