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泥鰌的意思、泥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泥鰌的解釋

亦作“ 泥鰍 ”。魚名。體圓柱形,尾端側扁,有黏液。黃褐色,有不規則黑色斑點。口小,嘴有須五對。常生活在河湖、池沼、水田等處,潛伏泥中。肉可供食用。 宋 梅堯臣 《江鄰幾馔鳅》詩:“泥鰌魚之下,曾不享嘉賓。” 浩然 《豔陽天》第一○四章:“﹝ 小清 ﹞說着,像一條泥鳅,從五嬸的手下溜出去了。”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泥鰌(ní qiū),漢語詞彙,具有以下詳細含義:

一、核心釋義(水生動物)

指一種小型淡水魚類,屬鳅科。體形細長呈圓筒狀,鱗片細小或裸露,體表多黏液,口部有須。常栖息于淤泥底質的靜水或緩流水域,以底栖生物、有機碎屑為食,具有鑽泥習性。該釋義為現代漢語最常用義項,具有明确的生物學指向性。《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7年,第948頁将其明确标注為“魚名”。

二、方言義項

部分地區方言中,“泥鰌”可引申指代在泥濘環境中活動的人或物,含靈活、不易捉摸的意味。例如:“這人滑得像條泥鰌”,比喻其機敏善變。此用法體現了漢語詞彙的地域性特征。《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1999年,第4卷第5480頁收錄了相關方言用例。

三、文化引申義

因泥鰌的生理特性,其在傳統文化中常被賦予特定象征意義:

  1. 生命力頑強:因其能在低氧淤泥中生存,象征堅韌適應力。
  2. 靈活難控:體表黏液使其難以徒手捕捉,引申指圓滑難掌控的人或事。相關文化隱喻可見于民間諺語及文學作品,如《中國民間文學集成·諺語卷》中國ISBN中心,2009年,第312頁收錄的“泥鰌再滑也逃不出漁人手”等諺語。

權威來源參考: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2017.
  2. 許寶華, [日]宮田一郎 主編. 《漢語方言大詞典》. 中華書局, 1999.
  3. 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 《中國諺語集成》. 中國ISBN中心, 2009.
  4. 線上資源: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網絡版(訪問鍊接)收錄“泥鰌”條目并标注生物學特征。

網絡擴展解釋

“泥鰌”(ní qiū)是一種魚類的名稱,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

泥鰌是淡水魚類的一種,體形呈圓柱狀,尾部側扁,體表有黏液覆蓋,皮膚呈黃褐色并帶有不規則黑色斑點。其口部較小,嘴周圍有5對須,常栖息于河流、湖泊、水田等淤泥環境中。

2.形态與習性

3.用途與文化引用

4.相關詞語與成語

如需進一步了解泥鰌的生态或文化背景,可參考古籍《江鄰幾馔鳅》或現代文學作品中的相關描述。

别人正在浏覽...

百兩白衛白雪薄酌别渎潮戶成問題措意答詞大氣污染點鐵彫潤诋駡定物端慤堕阙二十四史跟頭戲挂燈官生含意吼叫壞植散羣環理昏鏡重磨江夏八俊減慢漸仁摩義轇輵解祀看做可事凜烈柳風路牌排掉叛變泡漩偏為七大八小秋鴻器猷曬圖商日山犀笘鑰射合生得詩門事條松花箋踢裡踏拉徒裎望衡對宇文辭倭瓜纖腰孝敬瞎跑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