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寄托所懷于文詞議論。 漢 趙岐 《<孟子>題辭》:“ 仲尼 有雲:‘我欲託之空言,不如載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按《史記·太史公自序》作“載之空言”。 司馬貞 索隱:“案: 孔子 之言見《春秋緯》, 太史公 引之以成説也。空言謂襃貶是非也。”亦作“ 託于空言 ”、“ 託諸空言 ”。 元 黃溍 《格庵先生趙公阡表》:“道之不行,託于空言,顯顯 趙公 ,則既有聞。” 清 朱珪 《<贅說>序》:“若方将試吏事,則由是以求之民物之情,利病之實,不徒託諸空言也。”
“讬之空言”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其含義及相關信息:
經典文獻:
演變意義:
“讬之空言”生動刻畫了言辭與行動脫節的現象,提醒人們重視實際作為。其曆史淵源深厚,現代仍廣泛應用于批評虛浮态度,具有鮮明的警示意義。
《讬之空言》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将承諾、許諾、應允之言視為無語,心裡不信任。它由“讬之”和“空言”兩個詞組成。
《讬之空言》的拆分部首是讠和雲,分别屬于“言部”和“雲部”;它的筆畫數為17畫。
《讬之空言》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東山》中:“東山之林兮,采我桑薮。匪疚匪棘兮,謏之讬言。”
意為:在東山的林木中,我采集桑薮,沒有良心之痛,也沒有刺人之意,可是你卻說我不可信任。
《讬之空言》的繁體字為“託之空言”。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在有所不同。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古時候《讬之空言》的拼音為tuō zhī kōng yán。但是,具體的古代漢字寫法在現代并不常見,我們更多地使用現代漢字書寫。
他一再答應的承諾變成了一場《讬之空言》,讓我們對他的誠信産生了懷疑。
讬言、空言、承諾、應許、許諾
空洞的話、空頭支票、欺騙的言辭、虛假的保證
言出如山、言而有信、言之成理、信守承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