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solitary minister and a perverse son] 原指失勢的臣子和微賤的庶子。比喻生存于憂患中的人
獨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故達。——《孟子·盡心上》
指孤立無助的遠臣和賤妾所生的庶子。引申為不容于當政者但心懷忠誠的人。《孟子·盡心上》:“獨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故達。” 朱熹 集注:“孤臣,遠臣;孽子,庶子。皆不得於君而常有疢疾者也。” 宋 陸遊 《秋雨歎》詩:“志士仁人萬行淚,孤臣孽子無窮憂。” 陳毅 《哭葉軍長希夷同志》詩:“從此流亡苦,海外勤研習。孤臣孽子心,退藏入於密。”亦省作“ 孤孽 ”。 明 徐祯卿 《談藝錄》:“孤孽怨思,達人齊物。”
“孤臣孽子”是一個漢語成語,其詳細解釋如下:
字面含義:
“孤臣”指封建朝廷中孤立無援的遠臣;“孽子”指妾所生的庶子(非正妻之子)。兩者合稱,字面可理解為被疏遠、孤立的臣子與失寵的庶子。
引申義:
比喻身處逆境但心懷忠誠、憂患意識強烈的人。這類人因長期處于艱難困苦中,往往思慮更深、洞察力更強。
經典出處:
源自《孟子·盡心上》:“獨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故達。”
孟子通過“孤臣孽子”說明逆境對人的磨砺作用,認為他們的憂患能促使其通達事理。
朱子集注補充:
南宋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進一步解釋:“孤臣,遠臣;孽子,庶子。”強調其身份的邊緣性。
語法結構:
聯合式成語,通常作賓語使用,如“成為孤臣孽子”。
現代用例:
郭沫若在《革命春秋·脫離蔣介石以後》中寫道:“我一個人留在蘇州,真正成了一個孤臣孽子了。”
情感色彩:
雖含“孤立”之意,但更側重逆境中的堅韌與忠誠,并非完全貶義。
近義表達:
可類比“孽子孤臣”“遺臣棄子”等,均強調被邊緣化卻保有氣節的人物形象。
如需更深入的曆史語境或哲學解讀,可參考《孟子》原文及朱子集注(來源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