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即果蠃。一種細腰的蜂。《禮記·中庸》:“夫政也者,蒲盧也。” 鄭玄 注:“蒲盧,蜾嬴,謂土蜂也。《詩》曰:‘螟蛉有子,蜾嬴負之。’螟蛉,桑蟲也,蒲盧取桑蟲之子去而變化之,以成為己子,政之於百姓,若蒲盧之於桑蟲然。”一說為蘆葦。見 朱熹 集注。後因以“蒲盧”比喻對百姓的教化。 前蜀 貫休 《上杜使君》詩:“政術似蒲盧,詩情出沖漠。”
(2).一種細腰的葫蘆。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菜三·壺盧》:“壺之細腰者為蒲盧……今之藥壺盧是也。”
(3).複姓。 春秋 時 齊國 有 蒲盧胥 。
蒲盧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多重文化意涵的古語詞,主要含義及演變如下:
指細腰蜂(蜾蠃),屬膜翅目昆蟲。《漢語大詞典》引《詩經·小雅·小宛》"螟蛉有子,蜾蠃負之"的漢代鄭玄箋注:"蒲盧取桑蟲之子,負持而去,煦妪養之,以成其子" 。此釋義源于古人觀察蜾蠃捕捉螟蛉幼蟲喂養後代的現象,故"蒲盧"成為此類蜂的專稱。
其本義實為草本植物。《爾雅·釋草》載:"果臝之實,栝樓","果臝"即"蒲盧"的古音轉寫(清代郝懿行《爾雅義疏》) 。因栝樓的果實圓形似蜂巢,且蜾蠃常築巢于蔓生植物間,古人遂以植物名"蒲盧"代稱蜂類,形成詞義轉移。
在儒家典籍中衍生為教化包容的隱喻。《禮記·中庸》:"夫政也者,蒲盧也",鄭玄注:"蒲盧,蜾蠃,謂土蜂也。取桑蟲之子以為己子。政之于百姓,若蒲盧之于桑蟲然。"此以蜂蟲養育關系喻示君主當以仁政滋養民衆,成為古代政治哲學的重要符號。
因蒲盧(栝樓)生長迅速,又引申指易成之事。朱熹《中庸章句》釋:"蒲盧,沈括以為蒲葦,其性易生" ,後以"蒲盧"形容事物成就之速,如《朱子語類》論為學:"但能日新,便成蒲盧"。
權威參考文獻:
“蒲盧”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種解釋:
關于《中庸》中“蒲盧”的争議:
“蒲盧”在不同語境中可指生物、植物或姓氏,其文化意涵以《中庸》的政喻最為經典。若需進一步考據,可查閱《禮記》注疏及《本草綱目》原文。
昂昂拜寵暴殄天物八王冰川運動秉公無私常恒凗凒刀下留人登攀彫琢鼎槐冬時發政甘蕉歸寍貴戚骨棱棱鶴骨鷄膚河清三日惠司勒火突胡羊建弼簡澀崛興砢碜拉拉寬簡泠淪氏六庚芒炎貌閱美國泯絶米奇目聽囊底扳談便言青翳日道三朝傷俘善以為寶神京飾表水産松枝麈素絹擡炮天維同歲生土老肥潙仰汙壑武頭楯相喣以沫消沈肖像媟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