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遇。語出《詩·召南·草蟲》:“亦既覯止,我心則降。” 毛 傳:“止,辭也。覯,遇。” 唐 沉佺期 《哭蘇眉州崔司業二公》詩序:“ 佺期 承恩北歸,中途覯止,訪及故舊。” 清 袁枚 《新齊諧·麒麟喊冤》:“夫君外出,妾等心憂。‘亦既覯止,我心則降’,言既見而心安,此人情也。”
“觏止”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基本含義
“觏止”意為相遇、相見,多用于書面或文學語境。該詞由“觏”(gòu,遇見)和“止”(虛詞,無實義)組成,語出《詩經·召南·草蟲》:“亦既觏止,我心則降”,描述女子與丈夫相遇後心緒平複的情景。
文學引用與用法
唐代蔣防在《霍小玉傳》中寫道:“雖乏文藻,心嘗樂賢。仰公聲華,常思觏止”,表達對賢者的仰慕與渴望相見之意。清代袁枚《新齊諧·麒麟喊冤》亦有類似用法,強調“既見而心安”的情感。
結構解析
“觏”為動詞,表“遇見”;“止”為句末助詞,起加強語氣作用,無實際意義。類似結構在古漢語中常見,如“既見止”“亦既見止”等。
近義與相關詞彙
與“觏止”相關的成語包括“規行矩止”“舉止泰然”等(多含“止”字,但語義關聯較弱)。其近義詞可參考“邂逅”“相逢”等表相遇的詞彙。
現代使用建議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多見于古典文學或仿古文體。若需表達類似含義,建議使用“相遇”“相見”等更通俗的詞彙。
《觏止》是一個常用的成語,意思是觀察和制止。它用來形容人們在面對錯誤或不良行為時,能夠積極觀察并及時制止,以防止問題的進一步惡化。
《觏止》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角」和「止」。其中,「角」表示此詞的意思與角度和方向的觀察有關,「止」則表示此詞的意思與制止和阻止有關。
按照筆畫順序,「觏」的筆畫數為10劃,而「止」的筆畫數為4劃。
《觏止》這個詞最早見于《史記·秦始皇本紀》:“犯禁者賜死,無赦。天下犯禁。”意思是犯禁者将被處死,沒有赦免的機會。後來,人們将這個成語引申為觀察和制止各種錯誤行為的意思。
《觏止》的繁體字為「覯止」。
在古代,漢字的形态和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觏止》的古代漢字寫法為「觀止」,與現代寫法稍有差異,但意思和用法相同。
1. 作為班級的學習委員,你要時刻觀察同學們的學習情況,及時制止他們的不良行為。
2. 在社會中,我們應該具備觏止不正之風的勇氣,為建設和諧社會做出貢獻。
觏者、觏念、觏見、觏诘、觏監
觀望、觀察、觀視、警惕、制止、制衡
縱容、放任、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助長、縱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