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拜假的意思、拜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拜假的解釋

拜授臨時官爵。《逸周書·克殷》:“ 叔振 奏拜假,又陳常車。 周公 把大鉞, 召公 把小鉞以夾王。”《三國志·魏志·鄧艾傳》:“銜命征行,奉指授之策,元惡既服,至于承制拜假,以安初附,謂合權宜。”《新唐書·河間王孝恭傳》:“明年,拜 信州 總管,承制得拜假。”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拜假"的漢語詞典釋義

一、基本釋義

"拜假"(bài jiǎ)為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較少,核心含義為借取、借用,強調以恭敬态度請求暫時使用他人物品或資源。其釋義可細分如下:

  1. 恭敬地借用

    指通過正式禮節向他人暫借物品。

    例證:

    《後漢書·窦融傳》載:"融于是日往守宮,拜假錢谷。"(窦融每日前往官署,恭敬借用錢糧。)

    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9年版)

  2. 特指借貸錢財

    古代文獻中多指以謙卑姿态借款。

    例證:

    《晉書·桓彜傳》:"遣吏拜假,赈給百姓。"(派遣官吏借貸錢糧,赈濟百姓。)

    來源:中華書局《二十四史全譯》

二、語源與演變

三、現代使用建議

該詞屬文言遺存,當代僅見于曆史文獻研究或仿古語境(如戲曲、仿古文本),日常交流建議使用"借用""借貸"等現代詞彙。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網絡版):http://www.hydcd.com
  2. 異體字數據庫(台灣教育部):http://dict.variants.moe.edu.tw
  3.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古籍原文):https://ctext.org

網絡擴展解釋

“拜假”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拜授臨時官爵,常見于曆史文獻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拜假”指古代君主或掌權者授予官員臨時性、非正式的職位或爵位,通常用于特殊時期(如戰争、政權更疊)或安撫歸附者。該詞由“拜”(授予官職的禮儀)和“假”(暫代、臨時)組合而成,強調官職的暫時性。


二、文獻例證

  1. 《逸周書·克殷》
    記載周武王伐纣後,叔振通過“拜假”儀式授予周公、召公臨時職權,輔佐新政權。
  2. 《三國志·魏志·鄧艾傳》
    鄧艾在平定蜀漢後,通過“承制拜假”授予歸附者臨時官職,以穩定局勢。
  3. 《新唐書·河間王孝恭傳》
    唐初李孝恭任信州總管時,被允許“承制得拜假”,即根據實際情況任命臨時官員。

三、現代應用

“拜假”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主要作為曆史或文學研究中的術語出現。其概念可類比現代“臨時任命”“代理職務”等制度。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逸周書》《三國志》等原文,或查閱權威曆史辭典。

别人正在浏覽...

阿姆百嘉白雪不甘雌伏步徑蔡文姬成才琛麗吃乾飯沖機春色滿園杵聲詞意大羅天東明剁斧石鳳膺感覺垢弊搆怨冠帔歸成河海不擇細流畫地為牢火情胡繩簡墨尊俎兼歲焦拳戒勸铿純窺勘烈燒淩轹離逖面友缪恩木函木愣愣鮎魚上竹竿嗙喻蓬藿蓬瀛侶平地木求竈頭不如告竈尾慅慅赦放勝處食傷屎頭巾損省素弦探取吞齧危峻偉茂尾聲鄉賤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