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冠帔的意思、冠帔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冠帔的解釋

(1).古代婦女之服飾。冠,帽子。帔,披肩。 唐 韓愈 《華山女》詩:“洗粧拭面着冠帔,白咽紅頰長眉青。” 宋 王鞏 《聞見近錄》:“一日,兒女婚嫁,遣中使問其姓氏,悉賜冠帔。” 明 歸有光 《朱夫人鄭氏六十壽序》:“ 朱夫人 以夫小宗伯之貴,榮受冠帔。”

(2).泛指道士的服裝。 唐 谷神子 《博異志·張竭忠》:“﹝ 竭忠 ﹞於 太子陵 東石穴中格殺數虎。或金簡玉籙洎冠帔,或人之髮骨甚多,斯皆所謂每年得仙道士也。”

(3).借指道士。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四兇》:“ 磻叟 衣冠子弟,不願在冠帔,頗思理一邑以自效耳。”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冠帔”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服飾相關詞彙,其解釋可從以下角度展開:

一、基本釋義 指古代婦女的正式服飾,由“冠”(帽子)和“帔”(披肩)組成,常用于貴族或官家夫人。例如唐代韓愈《華山女》詩中描述女性“洗妝拭面着冠帔”,即通過穿戴冠帔體現端莊儀态。

二、擴展含義

  1. 代指道士服飾
    唐代文獻如《博異志》記載,道士的服裝中可見“金簡玉籙洎冠帔”,說明冠帔也用于道教場合,成為修行者的身份象征。

  2. 借指道士群體
    五代《唐摭言》中“不願在冠帔”一句,以服飾代指道士身份,體現其社會角色。

三、文化背景 宋代王鞏《聞見近錄》提到皇帝賜予臣子家屬冠帔作為嘉獎,明代歸有光亦記載女性因夫家顯貴而獲冠帔,可見其不僅是服飾,更象征社會地位與榮譽。

注:該詞現已罕用,主要出現在古籍或曆史研究中。如需更完整的文獻用例,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唐代詩歌注釋。

網絡擴展解釋二

冠帔

冠帔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冠和帔。

拆分部首和筆畫

冠的部首是冖,帔的部首是巾。冠的筆畫數為9畫,帔的筆畫數為11畫。

來源

冠帔的原義是古代帽子上所挂的帶子,用來表示身份和地位。後來,這個詞逐漸引申為指尊貴的地位和稱號。

繁體

冠帔的繁體字是「冠幃」。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冠帔的寫法是「冠」在上方,「帔」在下方。

例句

1. 他一身寒酸的裝扮與他的冠帔之位完全不相稱。

2. 他不僅擁有了財富,還得到了社會地位的冠帔。

組詞

冠冕、冠冕堂皇、加冠帶帔

近義詞

地位、尊貴、高峰、權位

反義詞

庸庸碌碌、平凡、低微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