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離逷 ”。1.遠遠離開;使遠去。《書·多方》:“我則緻天之罰,離逖爾土。” 孔穎達 疏:“我則緻天之罰于汝身,将遠徙之,使離遠汝之本土。” 晉 左思 《嬌女》詩:“翰墨戢閒案,相與數離逖。”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賦》:“既官政而離逷,遂師言而洩漏。”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荷花三娘子》:“卿歸我時,貧苦不自立,賴卿小阜,何忍遽言離逷?”
(2).疏遠。《書·泰誓》:“今 殷王 紂 乃用其婦人之言,自絶于天,毀壞其三正,離逷其王父母弟。” 孫星衍 疏:“離者, 高誘 注《淮南》雲:‘去也。’逷者,《釋詁》雲:‘遠也。’”《漢書·谷永傳》:“誅逐仁賢,離逖骨肉。”《晉書·長沙王乂傳》:“上無宰相之心,下無忠臣之行,遂其讒惡,離逖骨肉。”
"離逖"是漢語中較為罕見的古語詞,其核心含義指"遠離、疏遠",常見于古代文獻及詩詞中。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該詞由"離"與"逖"兩個語素複合構成,其中"逖"為"遠"的書面表達,如《尚書·多方》載"我則緻天之罰,離逖爾土"即用此義。
從詞性分析,"離逖"可作動詞使用,表達使動關系,如《後漢書·文苑傳》"離逖奸慝"即指遠離奸邪之人。其語義特征包含空間距離和心理距離雙重内涵,既指物理層面的遙遠隔離,也引申為情感關系的疏離狀态。
在語用層面,該詞多用于正式文體,《古代漢語詞典》收錄其作為"使遠離"的用法,強調通過外力作用形成間隔,如《左傳注疏》中"離逖民人"的用例即體現此語法功能。現代漢語中雖已鮮見使用,但在研究古典文獻時仍具重要訓诂價值。
“離逖”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主要見于古代文獻。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遠離或使遠去
指物理空間上的遠距離分離,或通過外力使某人/物離開原處。
例:《尚書·多方》提到“我則緻天之罰,離逖爾土”,意為通過天罰使人被迫遠離故土。
疏遠
表示人際關系或情感上的隔閡、冷淡。
例:《漢書·谷永傳》中“離逖骨肉”,指親屬間關系的疏離。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罕見,主要出現在古籍研究或文學創作中,屬生僻詞彙。如需引用,建議結合上下文确認具體含義。
(注:因搜索結果權威性較低,以上解釋建議進一步參考權威辭書如《漢語大詞典》核實。)
百牢抱撮杯托抃轉辨裝穇子逞刁大糞大雪紛飛洞見東山複起豆漿肚裡蚘蟲頓遜鳳閣凫鴈隔外公貨杭紗含商咀征好人橫蟲稭秷今樣廄長覺元居重馭輕開幕式攔街戀三宿燎疱立國安邦崚層靈笈聾喑緑生生買命美官末産南北司惱殺内顧之憂逆教钤轄清都紫府熱島三台三犧逝息送敬酸霜宿鐵刀田秩皖南事變沃州人無陂鮮麗鮮溫校刊協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