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蔡文姬的意思、蔡文姬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蔡文姬的解釋

①即“蔡琰”。
②話劇劇本。郭沫若作于1959年。東漢末年,蔡文姬在戰亂中為南匈奴擄去,後嫁左賢王,生一男一女。十二年後,曹操派使者往接蔡文姬,蔡為曹操思慕賢才的精神所感動,毅然離别丈夫、子女回到中原,繼承父志,參與修史。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蔡文姬(約177年—?),名琰,字文姬(原字昭姬,晉代避司馬昭諱改),東漢末年陳留圉縣(今河南杞縣)人,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才女、文學家和音樂家。以下是關于她的詳細解釋:

一、身份背景

蔡文姬出身名門,父親蔡邕是東漢大儒,精通經史、書法、音律,曾參與《熹平石經》校訂。她自幼受家庭熏陶,博學多才,五歲能誦《詩經》,七歲即興作詩,并展現出超凡音樂天賦,六歲時便能辨琴弦松緊。

二、生平經曆

  1. 婚姻坎坷

    • 初嫁河東衛仲道,一年後丈夫病逝,因無子嗣被婆家指責“克夫”而遣返娘家。
    • 東漢末年戰亂中,被匈奴左賢王擄至南匈奴,生活十二年并育有二子。
  2. 文姬歸漢
    曹操念及與蔡邕舊誼,于公元207年以重金贖回蔡文姬,并安排其改嫁董祀,史稱“文姬歸漢”。歸漢後,她憑記憶默寫父親散佚的四百餘篇典籍,助力文化傳承。

三、文學與藝術成就

  1. 代表作品

    • 《悲憤詩》:五言叙事長詩,真實反映戰亂苦難與母子分離之痛,被譽為“漢末實錄”。
    • 《胡笳十八拍》:融合胡笳音律與中原詩體的樂府名篇,情感凄切動人(部分學者質疑其作者真實性)。
  2. 音樂造詣
    精通音律,曾參與整理古琴曲譜,其辨音能力在幼年時已聞名洛陽。

四、曆史評價

蔡文姬以“亂世才女”形象載入史冊,其生平融合了個人悲歡與時代動蕩,作品兼具文學價值與曆史意義,成為後世詩詞、戲劇的重要題材。

網絡擴展解釋二

《蔡文姬》這個詞是指一個曆史人物的名字,在古代中國的文學作品中被廣泛提及。 蔡文姬的名字由兩個字組成,它的拆分部首是“艹”和“文”,共有13個筆畫。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故事和傳說。在繁體字中,蔡文姬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根據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蔡文姬的字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以下是一個例句:“蔡文姬是中國古代曆史上著名的女才子。” 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方面,蔡文姬作為人名,通常不涉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的使用。希望這些信息能夠幫到你!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