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蔡文姬的意思、蔡文姬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蔡文姬的解釋

①即“蔡琰”。
②話劇劇本。郭沫若作于1959年。東漢末年,蔡文姬在戰亂中為南匈奴擄去,後嫁左賢王,生一男一女。十二年後,曹操派使者往接蔡文姬,蔡為曹操思慕賢才的精神所感動,毅然離别丈夫、子女回到中原,繼承父志,參與修史。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蔡文姬(約公元177年—?),名琰,字文姬(一說字昭姬),是中國東漢末年著名的女性文學家、音樂家。在漢語詞典釋義中,她通常被定義為:

蔡文姬

東漢陳留圉(今河南杞縣)人,蔡邕之女。博學多才,精通音律、文學,善詩文。初嫁河東衛仲道,夫亡歸家。後遭逢漢末戰亂,被匈奴擄掠至南匈奴十二年,生二子。建安年間由曹操遣使贖回,再嫁同郡董祀。其生平坎坷,代表作《悲憤詩》二首(一為五言,一為騷體)及琴曲歌辭《胡笳十八拍》(作者存疑),以親身經曆抒寫離亂之痛與家國之思,情感真摯深沉,是早期女性文學的重要典範,被譽為中國古代才女的代表之一。


引用參考:

  1. 《後漢書·列女傳·董祀妻傳》

    正史對其生平有明确記載:“陳留董祀妻者,同郡蔡邕之女也,名琰,字文姬。博學有才辯,又妙于音律。”詳細記述其被擄、贖歸及整理父親蔡邕遺著等事。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後漢書》卷八十四)

  2. 《悲憤詩》五言體

    收錄于《昭明文選》,詩中“卓衆來東下,金甲耀日光。平土人脆弱,來兵皆胡羌”等句,真實再現戰亂慘狀,被曆代學者視為漢末社會史詩。

    (來源:蕭統《文選》卷二十七)

  3. 學術研究

    現代學者對蔡文姬文學成就的權威分析,可參考北京大學中文系《中國文學史》(袁行霈主編),其中評價其詩“以個人命運折射時代悲劇,開女性自述體叙事詩先河”。

    (來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ISBN 9787040164799)

  4. 文化影響

    其形象常見于後世繪畫、戲曲,如明代《胡笳十八拍圖》及京劇《文姬歸漢》,相關文物藏于故宮博物院。

    (來源:故宮博物院官網“數字文物庫”)


相關詞條

蔡邕:文姬之父,東漢文學家、書法家;胡笳十八拍:傳為蔡文姬所作的琴歌,現存最早見于《琴集》(唐代手抄本)。

網絡擴展解釋

蔡文姬(約177年—?),名琰,字文姬(原字昭姬,晉代避司馬昭諱改),東漢末年陳留圉縣(今河南杞縣)人,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才女、文學家和音樂家。以下是關于她的詳細解釋:

一、身份背景

蔡文姬出身名門,父親蔡邕是東漢大儒,精通經史、書法、音律,曾參與《熹平石經》校訂。她自幼受家庭熏陶,博學多才,五歲能誦《詩經》,七歲即興作詩,并展現出超凡音樂天賦,六歲時便能辨琴弦松緊。

二、生平經曆

  1. 婚姻坎坷

    • 初嫁河東衛仲道,一年後丈夫病逝,因無子嗣被婆家指責“克夫”而遣返娘家。
    • 東漢末年戰亂中,被匈奴左賢王擄至南匈奴,生活十二年并育有二子。
  2. 文姬歸漢
    曹操念及與蔡邕舊誼,于公元207年以重金贖回蔡文姬,并安排其改嫁董祀,史稱“文姬歸漢”。歸漢後,她憑記憶默寫父親散佚的四百餘篇典籍,助力文化傳承。

三、文學與藝術成就

  1. 代表作品

    • 《悲憤詩》:五言叙事長詩,真實反映戰亂苦難與母子分離之痛,被譽為“漢末實錄”。
    • 《胡笳十八拍》:融合胡笳音律與中原詩體的樂府名篇,情感凄切動人(部分學者質疑其作者真實性)。
  2. 音樂造詣
    精通音律,曾參與整理古琴曲譜,其辨音能力在幼年時已聞名洛陽。

四、曆史評價

蔡文姬以“亂世才女”形象載入史冊,其生平融合了個人悲歡與時代動蕩,作品兼具文學價值與曆史意義,成為後世詩詞、戲劇的重要題材。

别人正在浏覽...

闇野百花齊放,百家争鳴笨作标奬博徵才緻草率從事呈生丞屬成速遲囬籌曆眈樂電報局垤堄鼎席付諸一笑宮僚規繩矩墨毀敝恚恨貨財蹇才建溪膠輵焦剌剌禁罰衿甲金椀九女春睽攜老主顧立軸擄劫淪肌浃髓母範鉗口吞舌三倒班舌辯設極石林精舍受理首匿水利化水陸齋死亂寺院攤雞子套車甜心鐵中铮铮涕涶蛻留亡去濰坊市午齋遐賮詳的鮮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