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垂髾的意思、垂髾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垂髾的解釋

(1).燕尾形的發髻。《文選·枚乘<七發>》:“雜裾垂髾,目窕心與。” 劉良 注:“髾,髻也。”

(2).指燕尾形的衣尾。《文選·司馬相如<子虛賦>》:“揚袘戍削,蜚襳垂髾。” 李善 注:“ 司馬彪 曰:‘襳,袿飾也;髾,燕尾也。’ 善 曰:襳與燕尾,皆婦人袿衣之飾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垂髾是古代中國服飾文化中的專有名詞,指代一種特殊的衣飾形制。《說文解字》釋“髾”為“旌旗之旒也”,引申為衣物末端下垂的裝飾物。在《後漢書·輿服志》中記載,漢代貴族女性的深衣制禮服常在衣裾處綴有垂髾,形似燕尾,長度達三尺六寸,行走時呈現飄逸之态。

從構詞法分析,“垂”表懸挂之意,“髾”為古代織物的裝飾部件,二字組合構成偏正結構的名詞。唐代學者顔師古在《匡謬正俗》中特别指出,垂髾與普通衣帶不同,其材質多用缯帛,且綴有珠玉等飾物,屬于禮制服飾的重要組成。

考古發現印證了文獻記載,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畫中,貴婦衣裾處可見多層垂髾裝飾,與《西京雜記》描述的“三重垂髾”形制相符。這種衣飾不僅具有審美功能,更是身份等級的象征,《漢官舊儀》規定諸侯王後垂髾用七色,列侯夫人限用五色。

需要注意的是,“垂髾”與“髶髢”易混淆,清代考據學家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辨析:前者專指衣飾,後者指假發裝飾,二者雖同屬服飾部件,但材質與位置截然不同。

網絡擴展解釋

“垂髾”是古代文獻中出現的詞語,主要有兩種含義,均與古代服飾或發型相關:

1.燕尾形發髻

指一種形似燕尾的發髻樣式,常見于女性發型描述。例如《文選·枚乘<七發>》中提到的“雜裾垂髾,目窕心與”,劉良注釋為“髾,髻也”,即用“垂髾”形容發髻的形态。

2.燕尾形衣尾

指古代服飾(如袿衣)下端類似燕尾的裝飾。如《子虛賦》中“揚袘戍削,蜚襳垂髾”,李善引司馬彪注釋:“襳,袿飾也;髾,燕尾也”,說明“垂髾”是衣物的尾部裝飾,具有飄逸的視覺效果。

注意區分

以上解釋基于古代文獻注釋,具體使用需結合上下文。

别人正在浏覽...

碧嶂擦子産卵車徒赤弁丈人馳系床寝點頭哈腰防萌幹女兒和衆後舞黃金镮禍根僭儗介直謹廉開金困覺朗旭量決廉鎮靈神镠珌砻厲亂暴廬僥罵爹罵娘馬杓門眉齧臂為盟蹒跼跑野馬樸愚僻典濮上期滿秋夜戎旃睿敏神贶神相十二道金牌誓死耍心眼兒傞俄台郎湯液貪竊套語彤廷推心置腹頽業未央宮文昌帝蚊睫聞名喪膽無涓小阜謝賓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