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聽見名字就吓破了膽。形容威名很大,使人聽到即甚為恐懼。 郭澄清 《大刀記》第六章:“這個吓得鬼子、漢奸聞名喪膽的 梁永生 ,就是當初那個大鬧 黃家鎮 的 梁永生 。”
“聞名喪膽”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1. 拼音與釋義
拼音為wén míng sàng dǎn,意為“聽見名字就吓破了膽”,形容某人或某事物的威名極大,使人聽到後感到極度恐懼。
2. 出處
最早見于清代姜振名的小說《永慶升平前傳》第八回:“遂在陝西地面三載,綠林賊人聞名喪膽,江湖盜寇望影皆驚。”。
3. 用法與結構
4. 例句與近義詞
5. 補充說明
該成語為中性詞,既可用于正面人物(如英雄),也可用于負面形象(如威懾敵人的勢力)。
聞名喪膽是一個常用的成語,表示某人或某事物的聲名遠揚,以至于使人感到膽怯,害怕不敢接近。
聞(門、文) + 名(口、兒) + 喪(一、月) + 膽(月、又)
總共14個筆畫。
《聞名喪膽》這個成語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戰國策》記載。成語表達的是人們對于某一個人或某一事物的聲譽之高、威風之大,以至于傳聞後敵人聞之色變,毛骨悚然。
聞名喪膽(繁體中文)。
古代在書寫“喪”字時,也有一種古風寫法為“亡”,表意相同,即人之品德或行為使人心膽俱寒。
他的極品茶葉以其獨特的香氣和醇厚的口感聞名喪膽。
聞風喪膽、聞過則喜,聞風而動。
聲名狼藉、威名遠播。
默默無聞、低調行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