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後舞的意思、後舞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後舞的解釋

即大豫舞。《宋書·樂志一》:“﹝ 宋武帝 永初 元年十二月﹞又改《正德舞》曰《前舞》,《大豫舞》曰《後舞》。”《南齊書·樂志》:“《前舞》、《後舞》, 晉 泰始 九年造。《正德》、《大豫舞》, 傅玄 、 張華 各為歌辭。 宋 元嘉 中,改《正德》為《前舞》,《大豫》為《後舞》。”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後舞”是漢語古典文獻中的特殊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古代禮儀與樂舞文化進行解析。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後”在此處并非指時間序列,而是指君王或皇後;“舞”則特指周代雅樂體系中的儀式性舞蹈。該詞最早見于《周禮·春官宗伯》記載的“以樂舞教國子,舞《雲門》《大卷》《大鹹》《大㲈》《大夏》《大濩》《大武》”,其中“後舞”即指專為君王或宗廟祭祀編排的禮儀舞蹈。

從構詞法分析,“後舞”屬于偏正結構複合詞,其中“後”作為限定性語素,強調舞蹈的規格等級與使用場合。據《禮記·樂記》記載,這類舞蹈具有嚴格的表演規制,舞者人數、服飾形制、樂器配置皆需符合禮制要求,主要用于祭祀天地、宗廟告成、帝王登基等重大典禮。

在曆史演變中,“後舞”的具體形态隨朝代更疊有所變化。漢代鄭玄注《周禮》時指出,周代的“後舞”以八佾(64人)為最高規格,至春秋時期仍保留着“天子八佾,諸侯六佾,大夫四佾”的等級制度。唐代孔穎達在《五經正義》中進一步闡釋,這類舞蹈通過特定的動作編排和音樂節奏,承載着“象功”“表德”的禮教功能。

現代漢語研究中,該詞主要見于古籍校注與禮樂制度研究領域。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古代漢語詞典》将其定義為“古代帝王祭祀或重大典禮時所用的規格最高的樂舞”,這一釋義得到《十三經注疏》《通典·樂典》等典籍記載的佐證。

網絡擴展解釋

“後舞”是一個古代樂舞名稱,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指大豫舞,為南朝劉宋時期官方雅樂舞蹈。該名稱源于公元420年宋武帝永初元年的禮制改革,将原本的《大豫舞》更名為《後舞》,與《前舞》(原《正德舞》)形成對應組合。

曆史沿革

  1. 起源:最早可追溯至西晉泰始九年(273年),由傅玄、張華分别創作歌辭。
  2. 改制:南朝宋元嘉年間(424-453年)正式确立《前舞》《後舞》的命名體系,成為宮廷禮儀舞蹈的重要組成部分。
  3. 功能:主要用于祭祀、慶典等重大場合,體現儒家禮樂思想。

相關文獻

注:部分網頁提及“後舞台”等現代建築術語(如),與此處古樂舞含義無直接關聯。

别人正在浏覽...

百無一漏辯俊辯贍必恭必敬碧香波黎草率行事嘲唱朝聽陳糧赤水崇厚沖滿崇替當務膽破訛佚繁滋挂包管甯榻悍害黑首簡暢江郊餞行境頭窘匮舊疾拘闆嶱嵑快書良樂馬當馬列盲雨捏合嵲屼判辭前六識邱區奇文共賞七賢過關圖三告投杼啬氣善法堂山公啟事觞弦善平耍活寳訟鬥聳體同福萬年吉地娃子韋曲違式文樓窩魯朵錫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