蹒跼的意思、蹒跼的詳細解釋
蹒跼的解釋
緩行不前貌。《醒世恒言·吳衙内鄰舟赴約》:“那太醫卻是個老者,鬚鬢皓然,步履蹣跼。”
詞語分解
- 蹒的解釋 蹒 (蹣) á 〔蹒跚〕a.走路一瘸一拐的樣子;b.走路緩慢、搖擺之态。均亦作“盤跚”。 (蹣) 筆畫數:; 部首:足; 筆順編號:
- 跼的解釋 跼 ú 同“局”⑨。 筆畫數:; 部首:足;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蹒跼(pán jú)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古語色彩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腳步不穩且身體蜷曲的狀态”。該詞由“蹒”和“跼”兩個語素構成:
- 詞素解析
- “蹒”原指行走時腳步不穩,《玉篇·足部》載“蹒,蹒跚,旋行貌”,引申為搖晃、搖擺的動作。
- “跼”通“局”,《說文解字》釋為“曲脊也”,強調身體蜷縮、彎曲的姿态。
- 語義特征
該詞多用于形容兩類情景:
- 生理狀态:如老人、病患因體力衰弱而行走困難,如《漢語大詞典》例句“老翁蹒跼倚杖行”;
- 心理狀态:引申為處境困頓、行動受限制,如文獻中“蹒跼畏罪恐誅”的表述。
- 近義關聯
與“蹒跚”“盤桓”等詞存在語義交叉,但“蹒跼”更強調身體彎曲與行動受限的雙重狀态,常見于古典文學作品。
參考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
“蹒跼”是一個描述行走狀态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基本解釋
- 詞義:形容行走時緩慢、局促或退縮不前的樣子,常用來描繪因年老、體弱或腿腳不便而行動遲緩的狀态。
- 來源:該詞出自明代小說《醒世恒言·吳衙内鄰舟赴約》,原文為“鬚鬢皓然,步履蹣跼”,描述了一位老者步履蹒跚、行動緩慢的形象。
近義詞與關聯詞
- 近義詞:蹒跚、踉跄、徘徊(均表示行走不穩或緩慢)。
- 關聯詞:
- 蹒躃(pán bì):退縮旋轉貌,與“蹒跼”部分含義重疊,但更強調動作的退縮性。
- 蹒跚(pán shān):側重腿腳不靈便導緻的搖擺步态,如“步履蹒跚”。
用法與語境
- 文學描寫:多用于文學作品或古漢語中,增強人物形象的生動性。
- 現代應用:現代漢語中使用較少,常見于書面語或成語中。
“蹒跼”通過“蹒”(緩慢搖擺)與“跼”(局促)的組合,生動刻畫了行走時的遲緩與不順暢,適用于描述年邁、病弱或行動受限者的步态。
别人正在浏覽...
哀樂相生筆傑碧梧不曾羼名鈔寫笞杖持重錯手大壯舞典身錢地域分工洞徹都伯方地翻身仗風馳電擊風和日美逢年過節官休桂影禾線槐堂戶鈔毀裂嘉話谏帷撿閲截面積金至鬥吉利雞日孔瘁饋節攬持老而不死是為賊牢落陸離呂蒙末伏内阋牛宿旗起酵青瑣客弱堿塞除掞藻飛聲沈厚肅振太宮忒楞楞讬喻婠妠問盟物競無明業五言無亦先機遐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