蹒跼的意思、蹒跼的詳細解釋
蹒跼的解釋
緩行不前貌。《醒世恒言·吳衙内鄰舟赴約》:“那太醫卻是個老者,鬚鬢皓然,步履蹣跼。”
詞語分解
- 蹒的解釋 蹒 (蹣) á 〔蹒跚〕a.走路一瘸一拐的樣子;b.走路緩慢、搖擺之态。均亦作“盤跚”。 (蹣) 筆畫數:; 部首:足; 筆順編號:
- 跼的解釋 跼 ú 同“局”⑨。 筆畫數:; 部首:足;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蹒跼”是一個描述行走狀态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基本解釋
- 詞義:形容行走時緩慢、局促或退縮不前的樣子,常用來描繪因年老、體弱或腿腳不便而行動遲緩的狀态。
- 來源:該詞出自明代小說《醒世恒言·吳衙内鄰舟赴約》,原文為“鬚鬢皓然,步履蹣跼”,描述了一位老者步履蹒跚、行動緩慢的形象。
近義詞與關聯詞
- 近義詞:蹒跚、踉跄、徘徊(均表示行走不穩或緩慢)。
- 關聯詞:
- 蹒躃(pán bì):退縮旋轉貌,與“蹒跼”部分含義重疊,但更強調動作的退縮性。
- 蹒跚(pán shān):側重腿腳不靈便導緻的搖擺步态,如“步履蹒跚”。
用法與語境
- 文學描寫:多用于文學作品或古漢語中,增強人物形象的生動性。
- 現代應用:現代漢語中使用較少,常見于書面語或成語中。
“蹒跼”通過“蹒”(緩慢搖擺)與“跼”(局促)的組合,生動刻畫了行走時的遲緩與不順暢,適用于描述年邁、病弱或行動受限者的步态。
網絡擴展解釋二
《蹒跼》的意思
《蹒跼》是一個動詞,意思是形容走動時身體或腳步不穩定,蹒跚搖擺。
拆分部首和筆畫
《蹒跼》的部首是“足”,總共有15個筆畫。
來源
《蹒跼》最早出現在《詩經·邶風·碧玉》一詩中:“大姒禦麟,蹒跼踔天。”後來逐漸成為漢語詞彙。
繁體
繁體字為「蹣躞」。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蹒跼」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其基本含義和現代寫法相同。
例句
1. 小孩剛開始學步的時候,常常蹒跼着走路。
2. 他喝了太多酒,走起路來搖搖蹒跼的。
組詞
蹒跼的名詞形式為「蹒跼」。
相關的動詞有:蹒跚,跌跌撞撞。
近義詞
近義詞包括:踉踉跄跄,搖搖晃晃。
反義詞
反義詞包括:穩健,筆直。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